01
最近,由吴秀波主演的热播历史大局《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落下帷幕,此剧以西晋王朝开创者司马懿纵横捭阖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其在后三国时期从曹魏辅臣到权臣的后半生。
很多历史迷为该剧气势恢宏的魏晋风格所吸引,也有不少粉丝是被吴秀波、王洛勇、刘涛、张钧甯等演员的精湛演技所圈粉。当然,也一定会有很多观众和笔者一样,喜欢此剧是对剧中主角司马懿频频流露出的人生智慧有所触动。
比如,在空城幻境,司马懿与诸葛亮神思交汇时,司马懿心想:“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比如,诸葛亮有子,司马懿呈上贺表:“青春受谢,岁月如驰,婴儿日长,而吾辈日衰”;比如,柏夫人劝司马懿放下权力之心,司马却言道:“若生铸剑为犁之心,需有平复刀剑之力”。
而其中,让笔者收获最大的是司马懿的胜败观——“一心只想着赢的人,就真的能应到最后吗? 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真的能笑到最后。”
在该剧的前篇《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青年司马懿就已经展现出杰出的战略眼光和思想涵养,尽管他一直在韬光养晦,甚至自残以避征召。但识人极准的荀彧一句“静水流深”就为他贴上深邃、睿智的标签。
《虎啸龙吟》刚开始,司马懿就展现出为人所钦佩的人生智慧:东吴太守周鲂“投降”大魏,曹休欲率大军接应,司马懿却在担心周鲂诈降。后来,曹休置疑司马懿,让其长子司马师入他麾下效力。为此,司马懿找到贾逵,恳请贾逵在军中照拂儿子。在与贾逵的谈话中,司马懿言道:“大胜易,善败难”。
司马懿为何说“善败难”?“善败”何意?当然肯定不是“善于打败仗”,司马懿口中的“善败”是善于处理败局之意。他已预料到,周鲂是受陆逊之命以诈降计引曹休大军接应,曹魏必有一场败局。败局当前,如何行事,当是此中关键。所以,在后面的故事中,身为曹休副手的司马懿公然抗命,未与曹休一道进军石亭,而是在曹休大军溃败后依靠天险挡住了东吴追兵,将曹魏方面的军事损失降到最低。
02
尽管学者们对此有诸多意见,似有声称,司马懿未曾参加过这场著名的石亭之战。但仅根据影视剧演绎,司马懿绝对是深谙胜负之道,堪称谋略之师。他低调、隐忍、洞察全局而又谨小慎微,多次于失败之中寻觅思路,险中求胜。
高平陵政变必是司马懿一生中最为关键一战。曹芳时代司马懿的政敌是大将军曹爽,同为辅政大臣的双方因权柄之争而矛盾激化。因曹爽手握兵权而又有宗亲身份,在争斗初期占据明显上风,曾多次暗害司马懿未果。甚至,司马懿为了营救儿子居然向大将军叩头而血染殿堂,堪称生平耻辱。为迷惑对手,隐瞒志向,保一家平安,司马懿忍辱负重,假装老迈病重神志不清。可以说,此时这名曹魏四朝元老已经在权斗中败下场来,而且败得是如此低微,毫无尊严。
可司马懿心智是清醒的,眼光仍是锐利的。他晓得登高跌重的道理,年少骤得高位的曹爽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大权在握,肆意妄为,不时流露谋反之心,深寒士族之心。就在曹爽与幼帝曹芳出城祭灵之时,在病榻之上隐忍数载的司马懿终于着上戎装,发动政变,一举夺回权柄。
与司马懿比,曹爽还是终究太稚嫩了,不懂得“善败”哲学,而对此已入化境的司马懿必然不会给他翻盘的机会——曹爽三族被诛,显赫一时的大将军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唏嘘。
03
记得《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说过:“善败将军并非常败将军。淮阴侯韩信、蜀汉之孔明,皆善败将军!小败之后连兵结阵,透彻敌情,再造胜势,比之项羽百战皆胜而乌江一战一败涂地,岂不好得多么!”可见,胜与败,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今日的失败或许已经蕴藏着明日获胜的基因。
“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此乃《孙子兵法》里的经典著述。司马懿的一生之敌诸葛亮也曾言道“善败者不亡。”善败者就是能够正确对待失败的人,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而“善败者终胜”,关键点并不在于“败”字,而是一个“善”字,“善于”的“善”。意指要真正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寻得教训,才能对得起一场失败所付出的代价。
试想,同样以隐忍闻名的越王勾践在国灭为奴后只知道“卧薪尝胆”,而不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他能成功复国吗?试想,在楚汉争霸前期屡败于项羽,只会狼狈逃遁的刘邦不思忖思路而只会消磨斗志,哪会有最后的四面楚歌?试想,美国近代史上一个名叫亚伯拉罕·林肯的青年人在经历求学失败、经商失败、参选议员失败的时候,没有重振斗志而只会伤心欲绝、舔舐伤口,哪里会有史上浓墨重彩的林肯总统?
我们从小受教的“胜不骄,败不馁”正是此意。胜利时切勿骄傲自满,受挫时记得积蓄力量,常言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中国先哲们早就意识到到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道理,用“聚散”“浮沉”“荣辱”“用藏”“泰否”等观念阐述了矛盾双方的可转化性和相反相成性。
所以,正确看待胜败,顺境时多勤谨、求胜果、守胜局;逆境时争小败、肯隐忍、蓄能量。即,如果非败不可,那就去做一个“善败者”,安下心来,等待时机。
石青才德浅薄,略作粗浅解读。晾书石,石非宝石,却常存书香,欢迎诸君石上留名,共享高见。请关注“晾书石”,更多精彩,期待与您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