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疲惫地奔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累”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常态。

它不再是加班到深夜后的专属抱怨,也不是跑完一场马拉松的生理极限。它更像一种弥漫在空气里的背景音,一种渗透在每个人生活底色里的情绪。你问我,你累吗?我大概会先愣一下,然后苦笑着回答:“谁不累呢?”

**成年人的累,是“不敢停”的陀螺。**

清晨的闹钟是第一声发令枪。我们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被无形的力量抽打着,开始在各自的轨道上飞速旋转。格子间里,是敲不完的键盘和回不完的邮件,我们用咖啡因对抗着睡意,用职业化的微笑掩盖着内心的焦灼。我们害怕被淘汰,害怕落后于人,害怕那个叫做“未来”的东西,会因为此刻的片刻喘息而变得黯淡无光。

回到家,累并不会就此终结。它切换了另一种模式。是父母在电话那头小心翼翼的问候,是伴侣之间欲言又止的沉默,是孩子“爸爸/妈妈陪我玩”的撒娇。我们扮演着子女、伴侣、父母的角色,努力维系着每一个身份的体面与责任,却常常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顾。夜深人静时,那种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疲惫,才终于敢悄悄浮现。

**年轻人的累,是“看不清”的迷雾。**

对于更年轻的一代,累或许更多源于精神上的内耗。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眼前是无数条看似光明却通往未知的路。社交媒体上,同龄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像一面面镜子,照得自己平凡甚至有些狼狈。他们渴望成功,却又对成功的定义感到迷茫;他们向往自由,却被现实的引力牢牢牵绊。

这种累,是“卷不动”也“躺不平”的挣扎。是刷着手机,一边焦虑地获取信息,一边又因信息过载而感到空虚。是明明拥有选择的权利,却因为选择太多而寸步难行。他们像在浓雾中行走,看不清远方,也找不到脚下坚实的路,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又筋疲力尽。

**我们都在演一场叫“还好”的戏。**

最深的累,或许在于我们都习惯了伪装。

朋友圈里,我们晒着美食、旅行和健身打卡,配文“岁月静好”,却对那个独自吃泡面、默默流泪的夜晚绝口不提。朋友见面,我们互相调侃着“最近又胖了”,聊着八卦和趣闻,却把工作中的委屈和生活里的重担轻轻放下,生怕给对方带去负能量。

我们熟练地用“我没事”、“挺好的”、“还行吧”来回应所有关心,把脆弱和疲惫藏得严严实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在生活的舞台上,努力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的角色。只有当夜幕降临,卸下所有妆容,才敢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承认一句:“我今天,真的好累。”

**累,是因为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

可是,换个角度想,这种“累”,不也正是我们认真生活的证明吗?

我们之所以感到疲惫,是因为我们在乎。在乎家人的期望,在乎自己的前途,在乎那些未竟的梦想。我们之所以不敢停,是因为肩上扛着责任,心中怀着热爱。那个在深夜修改方案的职员,是为了给家人一个更安稳的港湾;那个在图书馆啃着书本的学生,是为了奔赴一个更广阔的未来;那个在街边奔波的外卖员,是为了撑起一个家的希望。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着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搏斗。这份疲惫,是奋斗的勋章,是责任的重量,是爱与被爱的痕迹。

所以,如果你觉得累了,请允许自己停下来歇一歇。不必苛责自己不够坚强,也不必羡慕别人看起来毫不费力。因为你看不到的地方,他或许也正咬着牙,走在他自己的泥泞里。

我们都一样,都是这个时代里,一个努力活着、偶尔会感到疲惫的普通人。承认累,不是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然后继续前行。

毕竟,在这场名为“人生”的漫长旅途中,能让我们感到疲惫的,恰恰是那些我们最珍视的东西。而这份累,终将沉淀为我们生命里,最厚重也最温柔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