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学习法训练营# 第3课作业:对一篇微信文章,追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今天打开公众号,看到一篇感兴趣的标题《如何远离低质量的忙碌,开启高效率的人生?》,就以此作为今日拆书素材吧。原文链接为:http://mp.weixin.qq.com/s/Crw8EYmI0-JMjuoY0Wri9Q
(前因后果)
从标题和结尾,点明远离低质量的忙碌,真正地提高效率。
第一段,用自己的亲身实习经历,抛出一个结论:工作必须争分夺秒。
第二段,每个人都忙成了工作机器。引出思考:低质量的忙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知沿着惯性思维闷头苦干,只求尽快做完任务。这样,不会有进步,只能导致长远的平庸。
第三段,用朋友的正面例子告诉我们高效的方法。要放空和休息、要利用碎片时间思考、要有绝对安静时间来总结提升。
我们都会希望用更少的时间和努力,去实现更大的效益。作者利用这种心态,吸引我们的注意。大家都会有工作繁重的经历,抛出低质量的忙碌概念。什么是低质量的忙碌,作者并未明晰指出。从文中的分析以看出,作者的低质量忙碌主要是指只知闷头苦干,以求尽快做完。个人感觉这个概念抛的有些突兀,缺少过渡连接,逻辑也有些问题。工作繁重只是因为我们低质量的工作?低质量的工作确实是会使人觉得工作繁重的没完没了,可是工作繁重或许是因为低质量的闷头工作,也或许是其他原因,譬如任务确实过重需要沟通或分配,譬如工作熟练问题、时间分配问题等等。
依照作者的观点,让大脑得到适时的休息,既要有碎片化的时间换换脑子,也要有绝对安静的时间总结和调整。这一点确实有益于我们进步,但必然就能够高效了?
写材料、写方案搞的脑子打结,两眼发花,此时活动和放松一下,让精神状态更好,思维也更活跃,有助于跳出原有的思维层面,走地更好。想着如何将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做完,就能更深入地思考工作目标、面对的问题,思考更优的方法、更好的途径等等,走地更远。如此,效率高了,人也相对更轻松些。如果会总结、善总结,能总结出问题的关键点,再形成自己的,能适用于其他大多数问题的指导或理论,待到下一个工作任务中,能力再进一步升级进阶,或许才可以说是实现高效人生吧。
日常工作中,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人的激情消退,工作变成了完任务、谋生、混日子,确实会想着只要按照惯性思维机械完成就好,然后就真的庸庸碌碌而已。缺乏劳逸结合与自我反思,这一点,确实值得引起重视。
(适用边界)
可是,对于某一领域或职业的新人或菜鸟来说,前人的惯性思维或者按部就班,对于我们是大有裨益的,依然是要高山仰止的。即使我们想要创新,其实也必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在尚未熟悉某一领域某一技能,谈何有目的的创新?
在熟练适应现有岗位,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追求更高层次的效率与进步,确实需要我们停下脚步,深入思考。
思考自己的目标。是具体、可实现的么,如何细化步骤增强可操作性,以争取在特定期间内实现效率。
思考方法。确实,方法也很重要。所谓高效,就是在同样24小时的时间内,如何花更少的工作时间,实现更多更高质量的工作成绩。这其实是一个时间管理和能力管理的方法论问题,可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复杂。(不是一篇两篇文章甚至一本两本书能解决的吧。我也需要在自己现有基础上作深一步的整理。)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启迪式的引子,教我们不要光知道埋头苦干,要多拨出一些时间来放松和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