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有一种感觉,应该是有许多的想法的,可是真正想要写出来,却发现还是很难的。
下午的时候,阅读《世界上所有的沙子》,虽然没有读完,但还是读了一部分,作者贾行家所写的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很杂,很难找到一个主题。虽然也是有一定的主题,因为全书还是分了九个部分,有相对的主题,我自己阅读完以后的感觉是,这些文章其实写的是很好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很难将这些东西整合到自己现存的知识体系中。我初步的思考是,主要是这本书的内容很杂,而且里面的知识有许多其实是自己不熟悉的,所以没有一种一读就很熟悉并且可以判断是不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东西。
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判断,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来评价这些文章,当没有办法评价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办法来归类。比如这本书中间,有一篇文章讲的叫《阴间进化论》,听起来确实很有意思,可是书中所引用的材料,自己一点也不熟悉,甚至有一种,这材料是不是真实的感觉。如果我们对于论据开始怀疑的时候,自然对于结论也是抱有怀疑的态度的。但是作者的这种视角是好的,用这种方法来思考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至少对于我自己而言,没有想到对于阴间还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熟悉的内容,在这本书中,有几篇是讲《我与你》,是马丁.布伯的作品,这本书,我自己也曾经读完,但是很难读,但是后面来看,所有人在引起这本书的时候,都是引用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是有两种关系叫我与它,就是我们自己作为主体,将别的人或者是自然界中的东西,都当成我们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简单地说,我看别人或者是事务都是工具。而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关系,称之为我与你的关系。按照马丁.布伯的说法就是“用自己的完整身心对别人的全部存在做出回应”。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我也将你看做了一个和我一样的人。
其实也很很多的心理学家,比如武志红,也写文章讨论过这两种关系,而我们很多人追求的也是这种平等的相遇。不过,在我自己看业,这种平等,往往是短暂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能都是将对方当成了工具,就像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听起来是不是也是这种我和它这种关系的体现呢。所以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常常会在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出现,当我们在一个安静的时候,阅读一本书,而这个时候,我们是抛弃了世俗的偏见,我们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一起悲欢与离合。这个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我与你的关系吧。
在这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还是很深的就是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先有我,而是因为遇见了你,才有了我。当然,如果按照我的想法,只要当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别人的时候,我就确立了我。如果这个世界上面没有别人,我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这个代词是为了区分你才被创造出来的,就如同要分家一样,你一定是要有两个人才行,不然,你分什么家啊。
这表明我的这个概念一定是相对于你或者是它的这个概念的,是处在关系中的一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拿起了棍子的这一头,同时也拿起了棍子的另一头。
所以,现在常常有人说希望自己不要被别人打扰,希望可以过上隐士的生活,可是就如同这本书的作者所言,所谓隐士,也是要读书的,其实也是在交流,也是在与这个世界发生着关联。所以我这个概念,应该是不能从这个关系中剥离出来的,只留下一个我的存在,应该是不可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