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的托管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晨姑娘是馆里一年级的孩子,前两天生病请了两天假没上学,昨天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状态。下午的时候,孩子想要提前回家,也征得了家长的同意,但当时孩子的父母并没有下班,所以安排了奶奶来接。奶奶从来没有来过,找不到我们的馆在哪里,只能待在小区门口,希望老师把孩子送出去。然而当时正是老师忙碌的时候,正在安排和辅导其他孩子的作业,有限的人手确实无法在当时立即把孩子送出去。可晨姑娘不干了,当她发现她想要回家却还不得不待在馆里的时候,她开始焦躁并且大哭,不停地给妈妈打电话哭诉自己想要回家。
当一个馆里所有的孩子都开始专注于自己的作业时,另一个孩子不停地教室里哭闹,这声音显得格外刺耳。晨姑娘的这种行为也不是第一次出现,每当自己想得却得不到的情况出现时,孩子的表现状态也就一直是这样。说实话,当时的我开始烦躁了。
我和孩子的妈妈通电话,一来是为了表达当时馆里工作的一种限制性的现状,二来也是为了提醒家长,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不能延足满足”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妈妈竟然说“……都是我们家孩子不好,她什么都不好,有一身的毛病,都是我们的问题,你一点问题都没有,对吧?你既然是做心理的,你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哄好呢,为什么要让她一直在那里哭呢?我的孩子既然这么不好,我还要把她放在你那里干什么,我们走就是了!……”
……
我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家长的斥责。但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我的母亲,每当我和她在沟通某件事情,触碰到她的问题时,我的母亲也经常这样回应我:“行,都是我的错,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你们都是对的。”这情景是多么似曾相识。我告诉孩子妈妈:“如果这样说,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沟通了。
事情到这里基本就告一段落。拿这个案例和大家分享,是有两个教育层面受到了我的关注。一,孩子为什么不能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时候,就会哭闹;二,孩子的妈妈为什么会有这种受害者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机制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
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
当一个孩子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从表层来看,是因为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中,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比如,当孩子想要什么时,家长立即就去满足她的要求,或者当家长没有立即满足她时,孩子通过自己的哭闹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习得了这种模式。这也是我们会经常听到家长们说,惯坏的。可是,这真的是问题的根本吗?事实上,所有对外在的不断索取,希望获得自己的满足感,其本质都指向了孩子内心的极度匮乏。匮乏什么呢?匮乏的是,父母对于自己的爱。很多孩子去给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比如吵着闹着要买一个玩具,可是真的买回来后,玩了几天就不玩了,过几天接着要买其它的,其实都只是希望自己从对父母的要求被满足的过程中,得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证明。因此,想要去从核心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单纯或一味地降低对孩子要求的满足,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潜意识会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继而进一步引发匮乏。
那么,面对这个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当然要停止即刻满足的做法,毕竟当孩子长大成人走入社会后,绝不可能她想要什么就得能到什么的。只有在小的时候,让孩子明白,想要得到什么是需要耐心等待的,长大后孩子才能从容面对这些情况的发生。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延迟或不再必须对孩子的要求满足的同时,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就是“无论你是否哭闹,无论你提什么要求,我都是爱你的,我深刻地感受到你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害怕我不爱你”,换句话说,就是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去惩罚和责怪孩子,不因为孩子的不讲道理而有愤怒和烦躁的情绪。当然,很多家长都会说,这太难做到了。是的,确实太难了,因为晨姑娘在教室哭闹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特别烦躁,但我知道,当我有负面情绪升起的时候,那一定只是我自己的问题,所以从那一刻起,我开始觉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会是不平静的状态,我体会到了自己内在的痛苦。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孩子是自我修行的过程。透过孩子的所有行为,去对自己的内在状态保持时刻地察觉,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其实任何关系也都是自己的镜子,折射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唯有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
当晨姑娘的妈妈说出“都是她们的问题,你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时候,我知道,其实孩子的妈妈内心是痛苦的状态,因为她在面对孩子不停找她哭闹的无力,让她体会到了一种挫败,她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她只能把它转嫁给我,希望我能解决她内心的痛苦。那么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也和孩子妈妈曾经的成长环境有关,比如,她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是用这种方式对待她的,所以她并没有学会如何正确有效地去处理问题,只是延习了父母的模式;也有可能,自己的内心也是极度缺爱的状态,所以面对孩子的索取,她给予不了更多的能量。当然,具体的原因是需要进一步去了解才能得知的。但无论哪种原因,都暴露了,虽然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非常强势,并具有了一定的攻击性,但其实内心是极度敏感和脆弱的,她也在害怕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换言之,她只是在保护她自己。
站在孩子妈妈的角度,如果想要深度地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力量去寻找自己内在的痛苦来源究竟是什么的。而站在和孩子妈妈发生冲突的另一方——比如我——如果想要解决问题,则是需要去寻找自己为什么当时没能给予到她想要的能量。那么换个角度,当我们和其他关系发生了冲突时,我们只能也必须去关注自己为什么会是当时的状态,我们的痛苦来源于什么。比如,我的痛苦来源于勾起了我对小时候不美好的记忆。
那么,如果晨姑娘的妈妈不解决自己内在的问题,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什么影响呢?显而易见的就是,孩子长大以后如果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就会成为第二个孩子妈妈这样的人,继续用这种模式进行自己的人生。其次,在面对孩子的一些极端情绪时,她自己会产生更强烈的负面情绪,然后将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更多的伤害。再者,从更宽广的人生角度来说,她很难体会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还是那句话,每一起冲突都是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每一次负面情绪的出现,都是帮助通往解决自我问题的道路上最有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