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顿悟期、评价期和完善期。
准备期指创造者为一系列问题着迷,从而牵出大量思考素材,并试图思考其中联系。
酝酿期是准备期期间并无思考成果,于是我们开始去忙别的事,但在潜意识的层面,我们仍在思考素材间的关联,并从日常接触的相关事务中加以补充,当然,这个过程是无法确切感知的。
顿悟期其实是一个恍然大悟的瞬间,你突破了问题的瓶颈所在。
评价期是思考你顿悟结果的内在价值,确定其靠谱和可行度。
完善期是将你领悟到的点发散开,与问题中的各个约束条件相结合,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披荆斩棘,解决一个又一个障碍的过程,当然,一般来说这些障碍并不是那种毫无头绪可循的难题。
要注意的是这五个阶段并不是一个线性过程,真实的创造过程是复杂的,很肯能会出现从二到一,从四到一或二阶段,又或者在第五阶段再次遇到难点,于是需要重新启动这样一个过程,不过一般来说,这些行动都是属于这五个阶段的范畴的。
比如科学家彭加勒证明富克斯函数不存在的过程,便经历了两次从一到四的过程(因为经过评价他发现初次顿悟的结果并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而后才一举完成了证明。
不过说到底,这五个步骤是意识——潜意识——意识相互交替的过程,只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有效配合,才能成功完成创造的过程。
很多人攻克难题往往习惯于连轴转,不出成果决不罢休,这固然精神可嘉,但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有节奏地交替,劳逸结合,效果其实反而会更好。
当然,在工作过程中很多人往往过度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灵感,这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充分的准备,扎实的思考,才能酝酿出足够好足够棒的成果。
而据调查,多数创造者也往往是日更不辍,在持续性思考下,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产生。
这五个阶段也都是有具体方法可以参照的,就比如在准备期如何搜寻问题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经历,领域知识和社会压力来探索。
个人经历的话包括自己的特殊遭遇,生活经验,从而引出相关思索等。
领域知识的话,一类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那些学科内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还有一类是跨界研究,就是将学科A的思想或方法应用到学科B中,从而获得全新突破。
社会压力指的是处在一个高手如云的竞争性环境中,最好还能有前辈的引领,此时我们的潜力会得到充足的激发,在选择方向上也不会有大的失误。
呼,终于写完了,也是累的不行,采铜大大一周解析一本书,真的是佩服的不行不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一些东西,看来真的是很费脑子很有难度呢。
以上
无戒365训练营极限挑战第1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