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法、不唯美
初衷
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幸运的窥到新世界的光和通向光的小方法
打破认知边界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自己的认知边界
这个毋容置疑,打破思维路径之前,必须先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知。否则挥拳打到棉花上,玩了个肌肉拉伤。
在此阶段有两个方法可供参考
1、第一个方法——能力分析
泰德*威廉斯,做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职业棒球运动员之一,两次获得美国联盟最有价值球员(MVP),两次赢得了三冠王,19次入选全明星。他在自己的书《击球的科学》,详细阐述了他的击球艺术。
他将自己比赛中,正常挥棒所覆盖的区域,做成了77个小格子,明确哪个格子可以做出完美击球。在接下来的日常训练中,让教练和助手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所有区域的击球力度、速度和方向。最后通过大数据的方式,统合了自己的击球数据,通过分析,明确了自己在哪一个格子击球能够得到最佳的力度、速度和角度!他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
在赛场上,泰德有时会被三振出局,但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球,一定会打出让人目瞪口呆的成绩!一个赛季400次安打!
泰德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能力通过能力分析的方式,进行认知,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范围之内的全力抓住,范围之外的,通过训练,一步步的拓展。
2、第二个方法——分享总结
做过知识分享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知识分享最有收获的人是谁?是听众吗?不!一定是分享的人!
我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关注的知识方向很多,所以要经常学习新的知识,还要将新的知识灌输给员工——培训。
有很多时候,往往是今天刚刚学习的知识,刚刚做完的PPT,在第二天就需要向员工做培训,很多时候都是赶鸭子上架,幸好,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还有一点知识储备,才能撑得住场面。
但每一次的培训下来,我知道,任何人都不如我自己收获的多,每一次的分享,其实都是在整合自己的知识架构,都能让现在的知识和之前的知识,产生链接,迸发出新的观点和火花。
通过无数次的交流、总结和分享,我能够用比读书和写作更快的方式进行自我知识的整理,自我认知的确定。
第二阶段打破边界的方法
这一部分,希望对大家有用。
1、第一个方法——学会问问题
问问题重要还是答问题重要?
我相信在时间和空间的大尺度上来看,没有答案是一成不变的。
我还相信,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提一个好问题。
好问题的标准是什么?
禅宗讲究机锋——张三问禅师:“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禅师老神在在,沉默不语,伸出一根手指,然后默默的放下了。张三又问:“猪肉涨价了怎么办?”禅师低眉顺目,沉默不语,伸出一根手指,然后默默地放下了。
哲学大师笛卡尔问:“什么是真实存在的?”而尽管西方哲学的最高峰代表人物康德批判笛卡尔的理论,但也未对其问题做出一个好的回答。我想这就是好问题,是元问题。
日常生活中,以解决问题产生价值,管理学尤其如此。为什么很多企业管理不好?开会没有效果,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问对问题。
为什么我们本年度业绩这么差?
为什么我们以前的方法产生不了业绩?
为什么员工变得不好管理?
为什么员工不好管理了?
为什么90后的员工这么难管?(此问题呵呵呵)
是我们出了问题吗?
我们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思想上的问题怎么改变?
出了思维方式需要改变,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以上这些问题,不知道你的公司问到哪里了?
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问的问题不是个人的元问题,不在操作系统的源代码里找错误?怎么祈求自己真正成长呢?
我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我的虚荣心有没有大到阻碍成长?
我成长的目的是金钱还是荣誉?还是其他一些东西?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现在思维架构还有哪些缺失?
怎么样打破我的思维框架?
等等问题,将以上问题列举出来,用Xmind做一个清晰的分析,相信,会找到打破边界的锤子。
第二个方法——多看杂书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首先谢谢你
有很多人说,不要看杂书,牵扯自己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云云~~~~~
在此,我深有体会的写下来,只有杂书才能打破线性思维!
我们思考问题,往往不会打破现有的格局。(具体原因,有机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会和大家分享)
我们路径依赖、我们思维定式,只有新鲜才能带来灵感。
建议,在有自己阅读主线的基础上,看宇宙学、物理学、经济学、艺术等等各个门类的学说,薛定谔告诉我们只要不打开盒子,我们永远不知道盒子中猫的状态!宇宙告诉我们,黄金的产生,她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经济学告诉我们什么是现实主义的蝴蝶效应!
不故步自封;才能走向新生!
知识与知识之间,也许有着同样的脉络连接起来,让我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畅游在思想的星河,发现更多灿烂的星云,和星云背后的毁灭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