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智力是随着心灵的丰富而开发的
文/共晴雨
《学会学习》是由日本的教授、教育家斋藤孝编写的,据说他以前学习很吃力,后来为了考自己喜欢的学校,而开始研究出各种学习方法,由此而得名。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书中说,人一旦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迅速强大起来。
用图表示,即为: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坚持→突破
作者本人的例子,和香奈儿摆脱枷锁,创造人生的方式有些相似。香奈儿在孤儿院长大,但她不认为自己的成长环境是负面的,反而利用这种经历让自己成为独一无二、引领风尚的人。
保罗·莫朗在《香奈儿的态度》一书中写到,很多人不懂缺点也是一种魅力,所以挖空心思想要掩饰它。其实,只要善于利用缺点,一切皆有可能。
香奈儿说,女人只有学会自律,才有资格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切。
她有两个原则:有规律的生活和孤独中审视自己的精神。
她朋友很多,但仍然注重阅读,不忘审视自己。她从不喝酒狂欢到忘记时间,时间一到,马上回家做自己的事情。她有一个习惯,就是通过镜子,来客观地审视自己。她看着自己的容貌和装扮,审视着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在镜子里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由此可见,人清楚地认识自己,有多么重要。然而,这又是最难的。作者通过反复琢磨和实践,试图用一些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
然后他也研究了很多名人的学习方法,包括香奈儿、村上春树、歌德、爱因斯坦、斯蒂芬·金……书中列举了17位,他们学习和突破自己的方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参考:
最后,他总结出自己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速效学习法:
这本书的结构,就是这么简单,我做了3幅图就表现清楚了。它虽然告诉我们,要先清楚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去学习;但它的着重点还是介绍学习方法,并没有给出认识自己可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我们可以直接有效地去认识自己。
其实我从小学开始,就研究各种学习方法,工具书基本都看过,包括这本书介绍的学习法,我以前都看到过。但是现在看和当时看,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原因何在?
记得有毕业生向马云提问说,你不要跟我扯其他的,你只要告诉我怎么赚钱,我只想像你一样成功赚钱。
马云说,我的成功是十几年的失败换来的,它是无数个错误拼凑的,这就是我的方法。
读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会给我们很多压迫感,有些话甚至是危言耸听。长大以后,你会发现,社会给你更多的是自由。你开始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领域,去开心和放松地去学习,可能你会碰一些钉子,摔几跤再爬起来,这时候你才能充分认识自己,而不是盲目地去按照别人说的步骤与逻辑去努力。
智力是随着心灵和阅历的丰富而开发的——
我越来越这样认为。
也许我比较愚钝,需要像马云一样,在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中,才能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方法。所以我的经验和建议是,不要怕失败和受伤,先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然后找到方法。
人生就是拿来失败的,因为你只需要成功一次,就够本了。
村上春树29岁起才开始写小说,在过去七年内想写一些什么,却什么也写不出来。每日早晨四点起便进行写作,至上午十点前终止当日的写作工作。他说,我没有一天不写作,随笔也好,翻译也罢,总是要写些什么。
成为职业作家不久,他开始每天长跑,一跑就是20年。
正是这些看起来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积累和练习,塑造了现在的他——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
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
从小学到大学,除去少数例外,我对学校强制学习的东西基本上毫无兴趣……
我是在离开正规的教育系统,也就是走入社会后,才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我发觉如果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能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比如说翻译技巧,我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自掏腰包一点点学会的。虽然到翻译风格大致定型为止花费了不少时间,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反复实践的过程让我对学到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
“配合自己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就能体会到成年人学习的有趣之处。
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就会变得非常有意思,你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有毅力,你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而在此之前,你要像小孩学走路一样,像马云创业一样,像村上春树练习写作一样,在一次次的跌倒、爬起与坚持中,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