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内卷”这件事
根据百度百科: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通读上面这段文字,鄙人的理解是内卷就是竞争,并且是日益强烈的行业竞争环境。
对于目前中国不断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发展情况,打工人们的工作生存环境日益艰巨,其背后逻辑是中国本地化市场的不正规,譬如一个项目的招标,正常模式是对于潜在招标人技术、经验的比选,然而目前的市场往往是进行围标或者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而一些新兴互联网行业头部企业也是在追逐垄断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企业的压力向内部高级经理转化,经理的压力向企业底层员工转化。也因此,某宝的马爹喊出”996是福报“也并不为奇了。
所以,内卷又为什么持续性地成为热词了呢?鄙人在刚接触到这个网络热词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通过网络放大镜聚焦的打工人的焦虑。
但静下来仔细想想,这种对于内卷的聚焦,不正是一个个鲜活的打工人对于大资本压榨集体的控诉吗?
这里要引用一下“王见现”-“终于有人把「内卷」讲明白了!!!”里的一段内容。
我们可以把鞋店简化为两家:
大城市鞋店和小镇鞋店。他们工作模式也可简化为996和955。
小镇上鞋的需求不变。根据以上条件可知:
如果两家鞋店都选择955,会平分市场需求,同时也保证了休息时间,这种情况下总体收益最高,假设两家的收益分别是5, 5。
如果两家鞋店都采取996工作模式,最终仍然会平分市场,但由于休息时间减少,幸福感降低,收益不能再是5, 5而应该是3, 3。
而如果一家店选择了996而另一家店选择了955,那么996鞋店最终可能会独占市场,而955鞋店会没生意,于是两家的收益可假设为8, 0。
如果鞋店是一群人,而收益模式又和现实生活那么类似,那么请问读者,你觉得现在大资本市场上,最大的赢家会是谁呢?
所以,与其对身边的同类相互攻击,作为一个弱势的打工人,是否也应该团结在一起,抵制大资本对于个人进行压榨呢?
也许,我们的城市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关键阶段,的确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类似工会机制的组织,对市场上的资本团体进行制约,否则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所有打工人的集体摆烂,这个是对整个社会产生最坏影响的结果,并且也是整个社会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也有损于国家的长期健康经济增长。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的想法与畅想,也请各位留下自己的一些宝贵意见,我们互相交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