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不论你是否承认,我们的世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是的,这不是演习,而是真正的革命。
自古以来,君主易姓,均为革命。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小米加步枪“,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瞬间”后,我们迎来了和平的年代,延续了近80年。
那……怎么又提到了“革命”呢?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是的,这次是人类观念的革命。
还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流行着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我们这一代人都在穷其一生地,学习用理性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而偏好文字的我也跟随潮流选择了理科,成为了“推导正确,逻辑严谨”的理工女。
转眼间,来到了2016的“人工智能”元年,机器的崛起从四面八方涌来。如果你一直关心科技前沿,自然就会理解。而如果你只看《三生三世》,不喜欢《西部世界》的话,恐怕也很难忽视网页上的“猜你喜欢”,a magic part。也许就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动了你的心弦,开始了下一个“追剧计划”。然而,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机器在尝试。
因此,不论你是否相信,现今机器已经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向揣摩人心,察言观色的层面进化了。而,天生感性的我们,要如何坚守自己这最后一块阵地呢?
我的面前放着这本《故事思维》。也许你没有听说过它,但,作者安妮特·西蒙斯你一定不会陌生。曾经风靡一时的那本《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彻底敲醒了沉醉在“数理化”理性分析世界里的人们。即使说,当初的“理性教育”是时代所趋,那么,互联智能时代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感性解释世界”的要求。
故事@力量
我们不妨先来看三段话:
第一段:2017年3月28日傍晚18点,王府井,32岁的白领张亮刚刚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走进公司附近的星巴克点了一杯咖啡。伴随杯中升腾起来的热气,他还在不停地刷新手机信息,仿佛他的全部世界已经定格在了那六寸屏幕之上。
第二段:有一天,有个画家在一间四十层楼高的旅馆房间内醒来,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他突然发现城市里一个人都没有。他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了一个女孩,细心的剪了下来,让她随风飞了出去,女孩在城市里一个人漫游着,一个人喝着咖啡,一个人看着风景。画家觉得她好寂寞,就又画了另一个男孩,也让他飞了出去,但是纸片男孩却往另外一个方向飞去,落在了另一个地方,然后也孤独地喝着咖啡,孤独地看着报纸……(《第36个故事》)
第三段: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而单调,大龄单身男女比例逐年升高。究其原因,社交圈子小,缺少沟通渠道占比80%以上,是大部分青年男女无法解决情感问题的最大障碍。
单凭第一直觉,你记住了哪一段文字呢?
是时间地点人物的叙述,还是分析统计的真相,或者是最大段的“纸片小人”故事?
那么,过去一个星期,你还能想起来三段中的哪些内容?
相信我,“纸片小人”肯定会笑到最后。而这,就是一个好故事的力量。
触动你的东西往往是无法被清晰描述的,也不能被简化成一个流程图。你无法证明它是真实的或是重要的,但你就知道它是。
故事,能够超越平铺直叙的描述,超越枯燥无味的真相,而直抵人心,引起共鸣。
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虽然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理性思考,在努力做出客观决定。但,情感因素的影响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而这,也正是我们与机器的本质区别。逻辑思考是程序的强项,故事则是未来人类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也只有保住了这块阵地,才能刷出存在感,与智能抗衡。
故事@职场
从孩童时代开始,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信息传达方式,就是故事。
“妈妈,我想听故事。”每每看到儿子期盼的眼神,无论白天的工作有多么剑拔弩张,坚硬的心顿时柔软下来:“维尼推开了门,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心想,今天谁会来找我玩呢?”笑意不自觉的浮现上来,与孩子一同进入了奇妙的童话世界里,这也是一天中自己最享受的美好时刻。
那么,如果我们将这种美妙带入到工作中,会怎样?
—“别开玩笑了,在公司里讲故事?怎么可能?!”
好吧,我们先来脑补一个画面。
2017年中心领导决定要与时俱进,计划在开年之际举办一次全体员工的新年述职大会,每人5分钟,将自己以及工作总结和计划介绍给大家。你打算怎么说?
同事A:大家好,我叫XXX。在中心负责工程的前端协调工作。即将在公司渡过第5个工作年头。几年的支撑工作经历,让我具备了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尽心尽责地为工程进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过去的一年是部门效益大丰收的一年,同时也是我个人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不仅保障了日常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研修了XX大学的MBA课程,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因此,在接下来的2017年中,我不仅要继续发扬自身能力优势,同时,还要将去年的所学落实到所用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制程能力。谢谢大家!
同事B: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在这里与每天朝夕相处的领导同事们分享自己一年来的所感所得,顺便再聊聊自己未来一年的工作想法和计划。
我呢,在中心组建的时候,就被分调过来负责工程进度的实施工作,可以说是跟随着中心一起成长起来的元老了。说起去年,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还记得是在XX整体项目冲刺的关键时刻,有一天晚上9点多钟,我接到合作单位的电话,说备料不足,工程即将面临停工。在这之前几乎毫无预兆!于是,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盘点了剩余物料。同时沟通供货单位,确定他们的最快补料时间。并且,根据当时的情况,适度调整了操作顺序,尽全力保证项目在冲刺阶段的顺利开展。等一切安排停当了之后,才发现天际已经泛白,一夜的忙碌换来了项目的按时交付,值!
虽然说,这次事件已经顺利解决,但也给我敲响了警钟。顺利生产是以各种影响因素都具备为前提的。设置预警机制已然刻不容缓!这也就是我在2017年首要关注的工作重点。
好了,今天就不占用大家更多的时间了,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
如果你是坐在台下的听众,会记住谁的发言?
也许你会说:明显B说的时间长,自然有优势了。但是请回想下,以往参加的会议中,那一段段让你昏昏欲睡的发言,哪一个是短小精炼,说完就散的?
这里的A和B,是代表了两种风格。而会说故事的B明显做到了直达人心。同时,“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等词语也会从故事中自然表达,相比较A的直白表述,更能获得听众的认可。因此,在工作场合讲故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思议,反而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最终,最好的故事取胜。不是正确的故事,也不是讲得最多的故事,而是令大多数人记忆深刻的故事。
如果你在职场中也遇到过类似场景,不妨转变下表达思路,讲出一段“令人记忆深刻的故事”,说不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哟。
什么?你不知道怎么讲?别急,咱们继续……
故事@讲什么,怎么讲
安妮特在书中沿袭了以往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六种在生活工作中不可不讲的故事:
下次,当你需要向家人、同事介绍一种观点,解释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应用这6种故事来打动他们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自己,就是故事。只是一时忘记了,如何去讲。
相信你已经看过很多关于演讲,关于表达的干货书籍文章,从事前准备大纲还是逐字稿,到现场眼睛看向哪里,手指指向何方……事无巨细。然而,即使你能把所有的注意事项全都记住,基本也是然、并、卵。结果听众被带入了吗?他们理解你的故事了吗?恐怕还是不能。
在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技巧放置一边,将真情实感投入其中,自然而然地讲出故事。有缺憾的故事才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们很难看到以往讲方法书籍中的条条框框,甚至感觉有些地方作者在做重复的论述。但是通篇读过后,我会发现一种感觉,一种可以和听众融为一体的感觉。唯有本身真实可信、通俗流畅、前后一致的故事,再结合我们本性流露的视觉、嗅觉、听觉等动态表达,才能真正地吸引听众,影响对方,达到我们讲故事的初衷。
可能你会因为没有明确的“三步走”而觉得这个目标很难达到,甚至给出这本书的负面评价。岂知,这样就会错过与真正“故事思维”狭路相逢的机会。
我们可以先从1-2个小细节入手,反复推敲练习,逐渐形成一种表达习惯后,再着手其他方法。这样循序渐进地将自己带入到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情景之中。而此刻,恭喜你,已经掌握了传说中的“故事思维”。
故事@模糊的智慧
前面说过,我们之所以要讲故事,是因为相对于直白的真相,平淡的叙述来说,生动的故事更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使我们更容易达到影响他人的目的。由此看出,影响力的魅力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说”以及“谁在说”。这个问题拒绝一切的分类、定义和逻辑推理。也就是说,在“故事思维”里,我们拒绝非黑即白,拒绝零和主义,而是在不断寻求一种“模糊的智慧”。
面对故事的河流,我们无论是横渡还是顺流而下,都要记住,河流是主宰,而不是我们。任何试图强行给河流分类的努力,最终都会被河流带走。这是一种“模糊的智慧”,无法清晰分类,也很难清楚解释。
一旦故事可以被固定为定式,甚至换算为代码,我们天生的感性优势就将会彻底沦丧。
记得《Friends》中有这样的一幕,科学家Ross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青梅竹马的Rachel和志同道合的Julie,制作了一张“Rachel and Julie: Pros and Cons.”列表。从小对Rach了如指掌的Ross如数家珍般指出对方的种种不是。而当到了“What's wrong with her(Julie)?”的时候,Ross只说了一句:
She's not Rachel.
故事,就此结束。
亲爱的,现在你是否产生了一种要立即行动的冲动呢?学习故事思维,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右脑,唤回曾经的感性,成为未来故事中的那个,The One。
-END-
静待花开
80后宝妈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方红心,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