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即自行车,更早一些叫脚踏车。现在为什么叫单车?大概是一种进化吧。之前的脚踏车自行车都是有后座的,当然,现在也有。不过,现在更多的是没有后座,彰显个性。而且,多是一个人骑行,才叫做单车吧。
七八十年代,自行车可是家用大件。那时自行车的普及程度比现在的小汽车还要低。我到念高中时才骑上自行车,还是哥哥给我的。可惜大半成新,让我给丢了。那天去二奶家,和老人聊天聊忘了。停在外面,没有上锁。被人骑走了。当时,家里还请人“起诉”,就是占卜。说怎样怎样。终没有找回。很是心疼。
在我还没有这辆自行车之前,有天上学路上,就是在那个解放岭下坡,一位女同学骑车从后面赶来。她说,带我一起走。女同学骑的是女式轻便自行车,后座短窄。我不知道怎样坐好,就骑跨着坐上去。因为太窄,搁得我左右揺晃,尽力拽扶着车身,才安稳到达。想来这位交往并不多的女同学,那时顺路好意,现在居然还记得。主要是那时同学间友情纯真。想想那时我连自行车都不会坐,实在有点好笑。
在城市早期,自行车做为代步工具,也是很多。记得九十年代北京,马路右边自行车一辆接一辆像游行队伍,像赶集。现在怕是少见了。家乡乡村路有上下坡,原先的自行车也逐渐换成了摩托车,电动车,和小汽车。
不过,自行车仍然没有退出生活的舞台。在城市,有更多的人以骑单车休闲,也有类似专业的骑行车手和组织。绿道,国道,或乡间,骑行成了一道风景,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喜欢骑行,只是足够业余。骑单车出门,简洁方便。基本不存在堵车这一说。相比较汽车,更环保,更文明。不用烧汽油,身体脚踏就是动力,可以煅练身体。单车体积小,不像小车有占道、夹塞、堵别人的路等不文明的现象。
在山水绿色之间穿行,汗水随着微风吹起清凉。任风亲吻着耳边,撩着头发。这种轻快自由,恐怕只有骑行才能体验得到。没有小车更多的限止,脚步可以更广阔更亲近。
现在的这辆单车,已陪伴我在小城很多年。休假出去的时候,都是骑着它。这些年来,它明显地“衰老”了。不再像刚买来时那么光亮,那么轻盈省力。以前,我踩一圈,它能马力十足地跑很远。现在我得连踩多圈,它还似在原地,才笨重吃力地向前走。
今天傍晚骑行在一上坡马路,身后各种的汽车从我两边疾驰超越。感到自己像个老人,被一群孩子从身后超赶着。我用力蹬着,踩着。这单车和自己,真的老了?可是,我只能当是玩笑,不敢认真这样认为。舞台是年轻人的,让年轻去折腾吧。这样的话,我是不敢说的。我感到,我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是要去买点生活用品的。回来的路上,绕到南坛这边走。横经过南湖,不知道马路边是什么树,开了什么花?散发出一股香味,很像家乡毛栗树花的气味。但我断定不是栗树,这边市区是没有的。树叶密密的,在灯光下泛着青绿。
之所以绕到这条路,是这条路秩序环境好。两边都是有厨窗的商店,人车也多。但不嘈杂。我总是边骑行边拿眼睛两边去看。看身边的人,车,商店,树木。那个海澜之家店门旁端站着的店员,比其它专卖店外站的店员要规正大气。公交站点一学生模样的女孩拿着手机认真看书的样子。坐在石凳上,两腿甩来甩去。两位老人站立路沿,小心地望着川流的马路,准备通过。美博城总有许多年轻的女孩子,进进出出。好像那里生产年轻这东西一样。大概,这些就是城市的样子吧。
身边总有小车不时超过,街边灯火又亮了。望着那一辆又一辆小车的屁股,又性感又无情又倔强。尽管它耗费着资源,但它依然是现代文明直观的体现。尽管小汽车更显优势。可单车的好处,也是小汽车替代不了的。
自行车到单车,伴随、适应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单车于我,最直接的体会是:在路上,你必须用力去踩。不然,你是不会前进的,甚至会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