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行散记(一)
/王宁
约了在咸阳的同学江、霞夫妇,兰州的尧、国,我和儿子,我们一路从三个不同的地方相继在这趟西去的K591次列车上碰了头。一行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河西之行。
敦煌---莫高窟
来敦煌主要是奔着莫高窟来的。中午时分到达敦煌,一出火车站就看见了霞的朋友来接我们。 车子一转弯,远远的就看见了一绺低矮的山崖,上面布满了蜂窝状的龛洞。我以为这只是莫高窟山崖的派生部分,及至看到用绿色尼龙网围起来的九层楼“北大象”时,才认出这就是我在图片上看到过的莫高窟全貌了,心里不免潮一样落了一层。也许由于向往已久,长久以来,莫高窟的外貌在我的想象中是更雄伟的,至少应该有麦积山那样的高和玄才对。总之这么一面低矮、拙朴的长方形的山崖是出乎我的意料的。
不过我也明白,莫高窟的内涵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它洞内的东西。待我们一行20人戴好了派发的耳机,当导游小姐细腻婉转的声音响起在耳膜中时,我才被告知此次我们只能被允许进8个洞,时间是40分钟左右,每个洞只有5分钟的游览时间。心里的潮这次可是大大的回落了一截。据说莫高窟总共要有492个洞的啊!我还想着要把自己放在某个喜欢的洞里长长地坐一会的呢。但想着政府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遗产,游客们该自觉的配合才是,也就只好在心里暗自惋惜一番作罢。
第一个洞里是一尊睡佛,很庞然,听导游说佛身长16米。大佛摊着右手枕在头下,表情安然恬静,这是释迦摩尼的涅槃之象----即他摆脱了所有的束缚,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不由人暗自在心里想,天地之间该是什么样的地方才适合于这样悠悠千年的一睡呢。佛背身的墙壁前塑着他的众弟子,面对佛祖的涅槃,他们表情各异,有的面露惊恐之色;有的低眉颔首,似在沉思;有的神态自若,嘴角含笑。不同的表情透露着他们各自对涅槃不同的参悟程度。
进第二个洞时我再没有去跟着导游听那些画面中的佛教故事,只凝神去看那些飞天。我必须得认真地看看这里的飞天,这里的飞天是莫高窟的象征,是敦煌的象征,是甘肃的象征,更是我们中国的象征。据说我们的飞天是从西方的天使衍变而来的。壁画里早期的飞天带着很浓厚的西域特色,头戴高冠,面部圆润,身材丰满,两臂肌肉外突,大力士一般,显示着雄性的刚劲有力,这里面也融汇了我国西北游牧民族的豪放和勇猛的气质;而到了唐代兴盛时期,中原的汉文化以它不可阻挡的气势滚滚而来,冲击到了敦煌文化,同时也同化了外来的佛陀世界,使得它中国化。所以这个时期的飞天造型达到极致,将中西方的特点融会贯通,衍变得美轮美奂,并且在形体上趋向于女性化,云髻高挽,面容妩媚,身材柔软婀娜,双臂优雅飞舞,彩带飘扬。一眼望去便觉得满壁生风,馨香盈盈,连自己这身凡胎俗骨也不免有些飘飘欲飞之感。
有一个洞内的壁画讲的是微妙比丘尼的故事,导游称微妙比丘尼为微妙姑娘,不过这样的称呼听起来更亲切更贴近生活。壁画都是平面的,但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房屋、树木及至人的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故事阐述了微妙姑娘因前世做了亏心事被别人责问时又发了毒誓:嫁夫蛇吞病亡,生子水漂狼食。以致此生一一应验,受尽磨难。那么微妙姑娘后来是怎么成为佛祖足前的一名比丘尼的呢,就在人的心情稍有缓解,心存期盼的当口,导游小姐的讲解却戛然而至,引领我们匆匆而退。作为一个佛门故事,有今生没来世,多少有点让人意犹未尽。也难怪,5分钟的时间是说不完一个人的今生来世的。这是个典型的佛教故事,它要告诉我们的,无非也就是那些典型的佛教理念:人生祸福皆有因缘可循,善恶必报。临出洞前,我抬头环视了一眼这个洞的整体氛围,和别的洞窟一样,在人间承受着百般磨难的微妙姑娘的头顶依然是华盖袅袅,飞天飘飘,他们该散花的散花,该奏乐的奏乐,佛的目光也是从容淡定的,一副不管不顾的神情。这是在警醒凡夫俗子们:你的生存状态是由你的处事方式决定的,今生祸福,前世注定。
接下来进去的是两个雕塑之洞,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保持原唐风貌的,另一个是被王圆箓道士重新上过彩的。很显然,唐代的彩塑色泽柔和,清爽明丽,线条流畅,神态逼真,整个佛像看起来细腻典雅,高贵雍容。相比之下,王道士的泥彩确实上得有些多余,让人看了不禁顿足扼腕,那些被重新涂抹过的佛像,色彩反差大,艳丽而不协调,僵硬俗气,脸部线条粗粝,表情呆滞,看一眼就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时在我家木门板上看到的“秦琼敬德”的脸,给人的感觉威猛中带有一种冲击力,而没了那种恬淡和从容。
最后一个游览的洞窟是位于“三层楼”内的藏经洞。导游小姐伸手一指说:“这就是藏经洞!”紧接着又说:“这个洞里的大多数国宝都被外国人从王道士手里骗走了。”关于莫高窟藏经洞的故事第一次是从历史老师那里听说的,后来又从各种书籍中多次触及过它,所以对它的真实面貌还是心存渴望的。按导游小姐的要求我们排成一列依次而过,不得停留,轮到我和儿子站在洞口正中时,我还是拉着儿子稍作了停留,观察了一下。一个小小的阴暗的洞窟,墙壁上画着看不清眉目的图案,地中间一块石台上有一尊塑像,据说是唐代立有军功的河西都僧统洪辨高僧的真人塑像。其余的地方收拾得很干净。这是一个曾经堆满了经卷和文献而又遭受了无耻的欺盗和掠夺的地方!那么,发现了它的富有又使得它遭受劫掠的王圆箓道士究竟做了什么呢。导游站在旁边在等候我们走过洞口时和其中的一位游客交流,我听见她谈到最后时顺着尾音说了一句“嗯!这就是勤快而愚蠢的王道士!”貌似不经意间的慨叹,听起来音调柔弱轻婉但落在心里却是铿锵有声。
或许我们该承认,王道士只就是一个平凡的道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道士。至于以什么方式对待自己的信仰,那就取决于他的德修程度了。发现藏经洞后,该做的他都做了。从县令到慈禧,于大漠风烟中呼号奔走好多年,然而终是无人问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些文物的遗失有其必然的客观原因,执政者地位濒危,地方官僚人心涣散,周边各国列强又虎视眈眈,一个小小的道士还能做什么呢,再加上狡黠的斯坦因的攻心术,那么,姑且换得一点银两来侍奉自己心里的佛(虽然他是一个道士),于他的动机来说至少也应该是崇高的。
古人云:“不知者不罪”。所以我觉得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标准在他的意识形态上,而不在其认知水准上。王道士只就是一个为了生存逃荒而来的道士。在当时满腹经纶的佛家高人大有人在,但他们只会选择那些山清水秀交通便利之地去侍奉佛陀,陶冶性情,谁会天天在这荒无人烟的大漠风沙之中守着这些哪怕是无价之宝的东西呢。他用石灰粉抹掉了唐时绝伦的精品,他的觉悟就那么高,但怎么说他也是莫高窟的一位忠心的守护者,要是没有他的守护,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莫高窟会是个什么模样也不知道呢!当时的政府机构无暇顾及宗教方面的发展建设,王道士得不到政府津贴,他把变卖珍宝所得的银两全部都用在了莫高窟三层楼的初建上,所谓“没功劳有苦劳”吧! 当然,如果他遵从当时的敦煌县令汪宗瀚的命令,再次就地封存了这个洞,等待今天的张道士或者李道士来发现它,那结局就会大不一样,这是他唯一做错的地方。关于他的功过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王道士虽然在做事方式上有所疏漏,以致酿成大错,但其心昭昭,日月可鉴。佛家有云:成、住、坏、空。莫高窟之遭遇,就算是在劫难逃吧。想必佛也是会谅解他的。
从洞窟前的隔离栏出来,美女帅哥们都纷纷拍照,我一向淡于此举。绕道找见了王道士的塔墓,静静地在他旁边站了一会。我想他若是在天有灵,听见后世的人们如此评价他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等我们出了展览区时,炎炎烈日下,霞的朋友还在耐心地等着我们。因为只看了8个洞,我怀着缺憾的心情上了车。车子沿着敦煌市区方向疾行,我情不自禁,回首远望,低矮的莫高窟山崖宛如沉睡在大漠中的汉子,敦实憨厚,沉默不语,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