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也在和热恋的男友聊天,在回味着诙谐幽默的《围城》同时,也在回味着爱情的甜蜜,然后低头浅笑,不由得感叹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正如《围城》所述,“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因为人类都是好奇宝宝,对没有经历过的事务充满好奇与期待,亲身经历后再来回味其中滋味,有些人会觉得甜、有些人会觉得涩、有些人会觉得苦、有些人会觉得酸。
很多人读过《围城》觉得它代表的含义是消极的,觉得婚姻也好、事业或者家庭也好,不过是从一个《围城》跳到另外的一个《围城》,其实不管是在城外还是城内都会有积极的享乐者。正如《围城》论葡萄,“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
《围城》中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主线讲述了作者前半生的教育、情感、事业、婚姻、家庭的起落与悲喜。读完觉得方鸿渐是被社会和家庭塑造出来的人,然后决定了他生命的轨线,方鸿渐是旧社会与新时代的结合,摆脱不了传统家庭与文化得束缚,在受到新文化新世界的冲击时又是软弱的,他的学业、事业、婚姻,好像就像他所遇到的那四个女人,从鲍小姐到苏文执,再从唐晓芙到孙柔嘉。
在读这本《围城》的时候是和男友一起读的前半部分,自己读的后半部分,读着读着就开始问旁边的男友我们在婚姻家庭中遇到这些问题会怎么处理,然后他就低头想想,告诉我怎么怎么处理,然后再说句自己嘴笨可能不会处理的很好,这时候我就会觉得他尤其可爱。然后我回头想想,我其实也想进入你的《围城》看看,以前在网上有刷到找伴侣应该找性格互补的,但是和他在一起以后忽然觉得性格相仿未尝不是最合适的,其实我们找伴侣找的是心中的那个自己,那个可以更幸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