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书店看见《断舍离》,以为是佛教书籍,绕道而过。后来看到公众号里的荐书内容,才知道是一本关于整理家务的书。再后来,衣柜里满满的衣服看着实在难受,痛下决心从这本书里找点动力。
《断舍离》从头到尾贯穿着这样一个思想——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正如作者山下英子所说,这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在你收拾之前,请舍弃那些舍不得扔掉,其实你已经不需要的东西,当你把这个环节做彻底了,其实也就没有多少东西需要收拾了。
一场如释重负的体验
看完书,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立即花了半天时间清理衣柜。
先把所有的衣服堆放在床上,按照“基本款、大地色,最近三年穿过”的原则最终只留下了30%的衣服,看着那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衣柜变得清清爽爽,真有一种拔掉毒瘤的畅快。
那些被我舍弃的衣服,有的是高中、大学穿的,已经没型儿了; 有的是打折买的,买来就没怎么穿过,居然还有没摘吊牌的;有的少女风已经不适合为人母的我。现在大部分的衣服正穿在芳芳上高中的表姐身上,也算变废为宝。
而我把这本书送给同事的爱人,得到的反馈是书看得很认真,但是衣服还是舍不得扔。
知行合一多么难能可贵
可穿的衣服反而多了
我的计划是等减肥成功再陆续添置新衣。也就是说,减肥未遂的我可选范围缩减到了以前的三分之一。
按理讲应该缺衣服穿,其实不然。
因为胖了,很多衣服都穿不了,能穿的就那几件;
因为衣柜塞满了,每次只拿外侧的穿,翻来覆去就那几件;
还有几件塞在角落里的,因为这次断舍离得以重见天日,突然发现穿起来很不错。
所以,我现在并不着急买衣服,静待减肥成功。顺便得瑟一下,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已经成功减掉15斤。
断舍离的延伸运用
断舍离是一种思想,你可以把它用在方方面面,例如作者后来推出的《心灵断舍离》、《断舍离减肥法》。
前一阵,我关注了几十个公众号,根本看不过来。有的甚至没有点开过,又不忍取关。看着头像上一个个小红点很焦虑。
借用断舍离思维,我果断删除了大部分公号,置顶母婴类、时尚类、财经类、读书类各一个每日必看公号。
同样的方式,手机里的APP也少了,只留下必用的。
在断舍离之后是要保持一种少而精的生活方式,追求品质胜于数量,生活才会精致。就像买衣服、包包,不一定要买大品牌,但一定要拥有全棉、羊毛、纯皮纯天然的材质;绘本也不需要无节制地买买买,而是根据宝宝的喜好和年龄需求,精心挑选,充分发挥每一本的价值。
有的时候断舍离让我们脱离对物质地执着,省下钱财。而有的时候追求生活的品质和效率又要舍得花钱,比如为了随时随地码字,我又入手了一台小巧的笔记本;最近在单位附近报了一个爵士舞班,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享受舞蹈的快感,并不会去计算这笔钱能买多少尿不湿或奶粉(因为芳芳已经不用尿不湿且不吃奶粉,哈哈);对了,最近还有一笔花销用在了clarisonic洁面仪上,有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我想试试。
脱离执念也好,舍得付出也罢,全是生活的智慧,这智慧并没有什么奥妙,全凭认真生活习得。
生活中的极致
我妈妈很爱整洁,很会收拾屋子,衣服叠得整齐划一,我至今没有学会。上大学时,每次放假回家,都嫌我把家里弄得乱糟糟(其实我也有优点,我喜欢拖地擦桌子打扫卫生,好吗)。
我把这本书给她看,看完后她说:“我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啊,不用的一定要扔掉,东西又多又杂看着心情都不好了,”
我相信,在实际操作方面,我妈妈真不比作者差,甚至更有行动力(山下英子正因为不是收纳高手才探索出断舍离)。
但是作者硬是把这些我妈妈看来理所当然的日常总结,分享、升华,从一名家庭主妇变成了畅销书作家。
这一点应该是我收获最大的——即使是琐碎的生活小事,也有做到极致的可能。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只做寿司,他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店不过是隐身于东京银座的小店面,只供10人同时用餐;嫁到贵州的芒果妈妈,因为自己的宝宝缺乏母乳,力争用富有营养的辅食弥补,把食谱分享到微博上,慢慢积累了粉丝,接着推出自己的食谱书、在淘宝上卖相应的食材,如今创立了自有品牌果妈优选;还有我关注的大J小D,一位全职妈妈工作日每天推送育儿文章,一年多的坚持,累积了几十万粉丝。
有时候,我们做得不够好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因为不知道还有更多的可能,关注他人思想、经验、生活态度,就是寻找更多可能的过程,一旦打开了思路,你会发现自己同样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