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么,生下来活下去。
这本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其实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但觉得书名太简单朴素,总觉得这样清汤挂面似的书名,会让我没有兴趣读完它。
三天内读完它,还是源于看了蒋方舟的一个综艺节目,大家谈谈有什么你未看的著名小说。
才看了几章,就特别震撼。主要是对贫穷的悲悯,人性的朴实无华有了更多的认识。那个年代我们虽未出生,但是在广袤的黄土地上,辛勤劳动的庄稼人带给我们的阅读冲击确是深刻的。
孙少平是一个连丙菜都吃不起,顿顿只能吃黑面馍的穷学生。书的结尾,他也是一个幸苦劳作的普通煤矿工人。从头到尾,虽然他爱看书,不断给自己创造条件去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当他当揽活工背石头的时候,在四面透风的屋里看书。这种对知识锲而不舍的追求,在最后,也没有让他冲破自己的社会阶层。
他的物质生活是贫瘠的,但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他是一个爱书之人,总能忘却生活的艰辛,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中国近当代城乡结合部在改革的巨大浪潮中的变化。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贯穿一个观点,就是人只有劳动才能活得更有价值。
幸苦劳作的少安,开办砖厂让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敢于抓住生活给予他的一切机会,敢于拼搏,他是一个有魄力的,血骨铮铮的汉子。13岁就辍学,帮着父亲为了这个大家庭操劳。不管在什么情况,都为了家人的温饱在奋斗。最后,他还拿出一大部分钱修缮了村里的学校,他是一个具有大爱的人。他无疑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人物形象。
润叶最终和双腿残疾的向前生活到了一起,她因牺牲自我,奉献自我,找到了维系婚姻关系的方法。
读过此书的人,可能都为田晓霞的死痛心过。她敢爱敢恨,乐观积极。她的家庭背景极好,父亲是省委书记。但她仍不忘自己的精神追求,成为了一名记者,最后却在抗洪救灾的报道中牺牲了。
八十年代的中国可谓是百家齐放,出了不少经典。诗歌有海子,北岛,舒婷;小说有路遥,贾平凹,余华,苏童,莫言…可回过头看看今天,当你打开一个阅读类app,全部被玄幻,重生,修仙的小说填满。 以前的人们,在不能保证温饱的情况下,还在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文学创作。现如今呢!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出现了一大堆小说,也不知道在时间的长河里,大浪淘沙之下,还会不会留下一本被后世传诵。
再回到这本小说上来,读完它,还有一种生活的无力感。因为生活的苦难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秀莲的癌症,晓霞的牺牲,红梅的丧夫,向前的残疾,少平的脸伤…不管生活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勇敢的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