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期待的对话套路应该是这样的:
我:我最近也在学国画哦。
小鲜肉:哇姐姐你好厉害!
我:哪里那里,其实一点都不难的啦~
小鲜肉:哪有,我觉得会画国画的人很厉害啊!
我:来来我给你看看我画的。
结果实际上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我最近也在学国画哦。
小鲜肉:国画不都是退休老年人才学的吗?
我:…….
小鲜肉:真的,我姥姥退休了现在就在学国画呢。
我:…….
小鲜肉:来来我给你看看我姥姥画的。
然后小鲜肉就迫不及待地在手机相册里找了两张照片出来,看完了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他姥姥画得,确实比我好……后来把这件事跟国画老师讲,老师有些郁闷地说,要不我们来画现代国画吧,油画、肖像风格的国画其实都可以画,不要老年大学Style了。
这件事之后经常被我自己拿出来调侃,虽然自己当时学国画的时候是为了装逼(因为周围人都是学油画、水彩),但是画了几个月之后也渐渐感受到,画国画的步骤与技巧,其实与人生的智慧并无二致,难怪历史上知名的国画家都是睿智慈祥的大师形象;而那些文采斐然的大家们,也有画几笔国画小品的癖好。
曾经看到有人评论金庸和古龙的区别,说金庸的作品如工笔,古龙的作品如写意。工笔讲究功底,但是画写意的人,谁看得出来他有多少功底呢。其实如果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说,还真的是看得出来的:即使是画一模一样的画,也能从构图和布局上看出作者背后的功底和经验。初学写意的时候,虽然单看也是一幅可以发到朋友圈去装逼的作品,但是跟老师的原画一对比,一下子就看出是新手的构图了,不是花瓣散得太开,就是远处的青山显得太小气,跟假山似的。
还有一回画李白对月饮酒,因为下笔之前没有花一点时间好好想想在纸上的构图,硬生生得把李白画成了一个身形瘦长、还有S型腰的麻杆,想来还是挺对不起诗仙的。其实有时候做事也是这样,想让一个产品从无变到有,心中总要有一个大致的规划:需要哪些素材、从哪里开始、最后从哪里收尾,不能因为眼前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张白纸,脑袋里就真的是一张白纸。心中有谱,才能一气呵成。
PS这就是被画成S腰身的诗仙:
再来说说工笔。在正式接触工笔之前,我一直无法想象那些精细的羽毛、透明的花瓣、绵密的松针是怎么用毛笔画出来的,难道大师们跟我们用的不是同一种毛笔吗?还是他们有什么特殊道具(比如专门用来画羽毛的刷子之类的)?但是并不是这样,大师们还真没有什么特殊道具,全部是按照打底稿–白描–染墨色–一层层、一遍遍染颜色的顺序来的,这真正是一个漫长又需要耐心的过程,有时候一个上午过去了,可能才能完成一朵小花。难怪现在很多学国画的人自己也不画一幅完整的工笔画了。然而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很多伟大的事情,就是简单的小事不断重复出来的吗?染色在工笔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枯燥的步骤,然而正是这一遍遍枯燥的重复,才能最终呈现出细腻的逼真感。
染墨色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步骤:老师说,先染墨色打底,再染正常的颜色,是为了避免颜色直接上去之后显得太轻浮,画面要有质地感。人也是一样,总有那么些半瓶子水还晃荡晃荡的人;而那些真正静下心来的人,往往也是那些生活得非常有质感的人。
总之,虽然自己学国画不是为了成为什么大师,也不是为了以后开辟第二职业赚赚外快,但是有这样一个机会思考品悟一下人生,也不失为一件风(zhuang)雅(bi)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