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麦
很多人喜欢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心理学也是如此,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寻找蛛丝马迹来推测人的想法。
喜怒行于色是人之常情,人的七情六欲在行为上或多或少肯定会有所体现,比如突然不说话了,推测有可能是生气了。
早些年的一些警匪港片很吸引人,什么“读心神探”让“读心术”风靡了好一段时间,让人觉得特别神奇,影视剧里面的专家仿佛拥有着特异功能,能够看透人内心的小九九。
于是,越来越多人关注“微表情”了…
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微表情与普通表情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Haggard和Isaac在1966年率先发现微表情,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1969年Milkman和Friendless也独立地发现了微表情。他俩对一段抑郁症患者撒谎以掩盖其自杀意图的录像进行检测。起初并未从这段视频中发现该患者有任何异常表现:该患者显得很乐观,笑得很多,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任何企图自杀的迹象。但当对该录像进行慢速播放并逐帧进行检查时,他们发现:在回答医生提出的关于未来计划的问题时,该患者出现了一个强烈的痛苦的表情。在整段视频中,这个表情只占据了两帧的画面,持续时间仅为1/12秒。Milkman和Friendless称之为微表情。
其实我们每个人天生有着观察微表情的能力,小时候在家哭闹着要玩具的时候,总是捂着脸偷偷看母亲的神情,看她是否会因为自己哭了有所动容;上学的时候,班主任心情好时,编造合理的借口请假外出也比较容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察言观色和识时务者为俊杰。
知道了这原来叫“微表情”之后,就越来越多人对微表情有所关注。有这么个说法:人在说话时,眼睛向右边看是在回忆所以是真话,向左边看实在思考所以是在编谎话,因为左脑负责记忆和肢体右边的行动,右脑负责思考和肢体左边的行动。
这么说得有理有据,好像也不无道理,但是面对不同的人,套用同一个“公式”,未免过于草率,但这也算是我们这些“凡人”对心理学、微表情的一个初认识。人们通常有着各自不同的习惯,有人说话本来就喜欢往左边看,如果直接就下定论说是撒谎,那似乎显得太鲁莽,所以“公式”仅供参考。
微表情,重点在于“微”,前面也介绍了微表情的概念,它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很短,所以需要我们细致的观察才能够发现。除了微表情,人们还会结合微动作来观察一个人,寻找蛛丝马迹然后推测一个人的心理。
☞惊讶、害怕的表情超过一秒,大多数是装的。
☞真的开心笑起来,眼睑会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
☞说话抿嘴唇,极有可能是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自信(当然也不排除真的嘴唇干),有说谎嫌疑。
☞身体和语言不一致(说着一个地方,指着另一个方向),通常是在撒谎。
☞和人对话时,双手交叉在胸前,大部分时候是表示不认可有阻抗。
☞总是刻意的希望发生眼神交流时,是在确认对方是否信任自己,这时候极大可能在撒谎。
☞说话时摸脖子或后脑勺,是撒谎、焦虑不安、羞愧的体现。
☞抬头、挺胸、微笑是自信的表现。
…………
“套路”还有很多,真正的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积累。“套路”并非不好,还得看用途,比如…面试时抬头、挺胸、微笑给面试官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也是不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