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树取果喻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一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与“杀鸡取卵"类似,细思,尚有差异。杀鸡取卵,是急功近利,想尽快得到更多的鸡卵;斫树取果,只为一时省力方便而已。
树,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佛家弟子,持守戒律,修成功德;普通人,自省自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道法自然。大自然的规律,在人身上同样适用。人的自省自律,才能身心健康,才会有人生目标的实现。若不懂得自省自律,轻则挥霍健康,不得不将时间精力放在求医问药上,而无暇顾及其他;重则违法乱纪,失去自由,伤及自身累及家庭,更无从谈起人生目标。
送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语,信王语故,终不肯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向涅槃城,心生厌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把没有任何改变的一段距离,改个名字,愚人便欣欣然地认为距离变短了。
旁观看清。但有时运用这种心理暗示克服自己的畏难、恐惧心理,也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避重就轻,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宝箧(qie)镜喻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著,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指执著于幻象而封闭自己修行的道路),谓是真实。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与“有漏”对应,指断绝烦恼)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弃于宝箧,著我见者,亦复如是。
愚人看到镜中自己影像,惊恐不已,对其他宝物都无心顾及,可谓是"一叶障目"、"井底之蛙"。现实中的人,也常常为把眼前的景象当作世界的全部,以偏概全地枉下结论,阻碍了自己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