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老家参加外婆的三周年悼念活动,见到了小姑姑。小姑姑55岁,育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最小。说起自家刚上初三的小儿子来,姑姑真是忍不住的梨花带雨,声声泪。
初中两年多换了三个学校,公立的、私立的、寄宿的,都试过了,一点用没有,孩子逃学、打游戏、玩手机。有一次姑姑收回儿子的手机,姑姑被这个高高大大的半大小子推倒在地,好大一会才站起来。初三没上完就不去了,走亲戚也不去,一个人躲在家里玩游戏。前两天老师家访,他也一声不吭,就是不去上学。姑姑的话语里充满了失望和无奈,甚至绝望。
回来跟老公说起来这事,他老家很多亲戚家的小孩也这样,越学越差,直至退学。其实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踏实肯干,初高中逆袭的孩子多得是,再不济上个职专学个技术也能过得很好。问题是自己小小年纪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学习的动力,只想躺在家里玩手机,任时光流逝,越过越差。
姑姑说最怕的就是,毕业了啥也不干,在家躺平几年就完了。他们村有两个在家躺了四五年,把父母愁坏了。
和老公分析了下,这些孩子学习越来越差的原因五花八门。
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学习困难太多,选择躺平。
开始上学的时候,知识比较简单,大部分孩子可以轻松得到一个好的成绩。但是随着课程的递进,难度在加大,如果遇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慢慢积累起来就是一座山。听课像是在听天书,考试总在垫底,得不到正面反馈,青春期加上外界的诱惑,很多孩子干脆选择躺平。
有人说,不好好学习,还是吃的苦少。我堂弟初中不好好上学被送到田里劳作,后又要求返回学校仍然没有跨过那座山。一年后还是放弃了学业,尝到了生活的苦不代表他能吃得了学习的苦。
事实证明,孩子没有坚持学习,不是因为他没有尝到生活的苦,而是因为他没尝到学习的甜。
学习的甜不像手机游戏短视频那样容易获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的数年。短的也要一个学期几个月才能有结果。而且学习还是一个很对抗人性的行为。
很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特别是农村的父母,总觉得坐在教室里学习比在田里舒服。一味引导不好好学习就让你下地干活,看多累。
其实这样的引导一点用都没有。
对于孩子来说,成绩不好给他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田间劳作的辛苦。
二、家长攀比、唠叨、埋怨。
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同学,学生的压力其实是无比大的。每个孩子天性都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但是有对比就有失败,如果这个时候加上父母的攀比、唠叨甚至埋怨,那无异于雪上加霜。久而久之,能量小的孩子变得自卑,能量大的孩子会选择叛逆。
如果这时候父母没有看到自己孩子的情绪,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意无意的攀比,唠叨甚至埋怨口出恶言,不但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把孩子推向厌学的一面。孩子的心也会慢慢向你关闭,然后成绩莫名其妙地下降。
三、逃避问题,哄骗孩子。
当孩子第一次跟你说,他不想上学了,真相一般是在向你求助。如果你一听就慌了,又是找老师,又是换学校。连哄带骗,把孩子从一个学校换到另一个学校。旧的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一个个出来。
开始的时候他还会告诉你他的困惑和问题,后来慢慢就是冷对抗了。
我姑姑家的小表弟,初一在公立初中,告诉姑姑“有人打我,不想去上学了”,没有妥善解决。后来去了私立初中,军事化管理寄宿学校,学费交了不少,上了一个多月就死活不去了,后被姑姑连哄带骗带去,终究还是退学告终。
我们都讨厌骗子,却把这招用到孩子身上真的是无语啊。这时候你觉得孩子还会信任你吗?和家长的对抗耗去了他所有的精力,成绩早在九霄云外了。
四、太多难以承受的爱。
缺爱的孩子没有安全感,但是过剩的爱也会害了孩子。
有一位心理咨询师说,带孩子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单独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常常一句话就可以就让他们泪流满面,“你的父母祖父母对你太好了,你是不是觉得考不上好大学对不起他们?”
四二一家庭结构的独生子女被寄予了太多的爱和期待,这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还有就是为孩子做出重大牺牲的单亲家庭,包袱太重,内耗也就大,难以专注学习本身。咱这里只讲一般情况哈。
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孩子成长竟然是一件如此艰难的事情。爱他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学业顺利也不行,总是落后也不行。顺着他也不行,逆着他也不行。教他打人不行,被打也不行。让我哭一会儿吧,做父母真的好难呀。。。
就像面对小姑姑的求助,我们也只能安慰她,现在叛逆期,心宽一点,大点也许就好了。
都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个锅也只能父母来背。
我们试着在亲子关系上找答案。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生活,让家人放心,对自己负责。不需要你多么出类拔萃,就是一个正常人的样子。
无论天赋如何,哪怕有点笨,但是可以踏踏实实学习生活的孩子肯定都会越来越好。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做到这几点呢?
一. 父母和孩子多沟通,少评价。
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心理状态以及实际困难,前提就是取得孩子的完全信任。孩子都有倾诉的欲望,你认真地聆听会让他畅所欲言,可以是放学路上也可以是饭桌上。
原则是多沟通想法,少评价行为。悄悄地帮助他在人生路上打怪升级。
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引导他自己动脑去解决问题。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比如孩子提出问题,我就常常反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孩子受同龄人影响比较大,比如早恋,你觉得早恋影响学习不对,他觉得早恋是自己有魅力。不要着急去否定,讲个经历过的故事,讲清楚利弊,让孩子去做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成长。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
满足孩子正常的需要,例如去逛超市,允许孩子自己挑一件喜欢的东西。如果觉得他挑得太贵可以坦诚相告。大到选择哪个学校,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都可以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就算很离谱,你把利弊分析给他,主意还是让他来拿。
当一个人对生活有了掌控感,才会有更多的内驱力,孩子也一样。
三、欣赏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期望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讲学校老师或者权威人士对某些学生充满期望,这些学生就更大概率变成期望的那样。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延伸出赏识教育,父母的赏识和欣赏,能够挖掘孩子的巨大潜能。实验表明,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积极的暗示,鼓励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节奏和方法。远比攀比、抱怨管用得多。
四、做优秀的父母。
相对于把自己过去的遗憾从孩子身上找回来,不如抓住今天,成就优秀的自己。只有优秀的父母,才是最好的榜样。让他成为他自己,给孩子松弛的爱,轻松的成长环境。
总结完这几点,我发现,最好的亲子关系,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个普通朋友。
倾听而不干涉,尊重而不强迫,欣赏而不攀比,各自努力,松弛而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