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条约必须承认我们提出的所有条件”
1878年的一天,利奥波德最终成功见到了斯坦利,在数月的耐心等待之后。这一年利奥波德43岁,早已不是那个拘谨局促的年轻人,他精通人情世故,知晓如何圆滑得体地扮演一个国王的角色。
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利奥波德早已摸清了斯坦利的想法:他渴望赞誉、渴望权贵的认可;但是他没有物资,他急需赞助人。试想当时的情况:斯坦利本人因为英国对刚果没有兴趣而难过不已,就在这时遇到一个仰慕他的成就,想要他继续从事老本行的君主,他自然喜出望外。就这样,这场会面如预期般成功。
之后的时间里,斯坦利为利奥波德效力,为期5年。他们商定了一系列具体安排,最为重要的就是修路,在这方面利奥波德是有远见的。我们有一句话就是“要致富先修路”,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对于斯坦利来说,一向精明的他此时也有些糊涂:他的雇主到底是谁?是国王本人,还是国王建立的国际非洲协会,还是刚成立不久的“上刚果研究委员会”?
而对于利奥波德而言,虽然他和斯坦利的计划雄心勃勃,但是他决定,一定不能让人们看出这些计划除了慈善之外的任何目的,这样才能巧妙地避开国内外的反对意见。
当然,如果这是利奥波德所做的全部,那未免有些小瞧了这位国王的城府与渴望。他在于斯坦利达成协议之前,就开始资助从非洲东海岸出发考察刚果河流域的活动,前前后后一共四次,其中一次,他们选择用大象来驮行李,这些大象因为各种疾病轰然倒地死亡的经历被欧洲记者们大书特书,然而这些记者们并不知道,真正的故事发生在非洲海岸的另一端。利奥波德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确实在当时瞒过了所有人的眼睛。
接下来就是斯坦利的主场。从最初的基站建立,到穿过水晶山的路修成,再到从各个部落酋长那里拿到土地和值钱的象牙、珠宝等等。5年时间里,斯坦利完成了利奥波德的委托,尽管他对雇主的贪婪颇有微词:“这位国王的喉咙咽不下一条鲱鱼,却贪婪得要吞下100万平方英里。”不过,让国王这一野心达成的正是斯坦利自己。
而国王的贪婪也可以从另一方面予以佐证,他想要的是殖民地,为此他聘请了一位牛津大学的学者,就私人公司像主权国家那样与当地酋长缔约的权利问题。他的吩咐是:“条约越短越好,用一两个条款将所有权利都拿到手。”
据斯坦利说,任务完成后,蓝色金星旗开始飘在450个刚果酋长的村寨和领地上空。不过斯坦利也表示,好使的东西有两样:酒精和机枪。凭借这两样东西,斯坦利成功让酋长签下他们完全看不懂的条约,通过廉价的商品,换到了他想要的土地,以及人力。相比较而言,这笔交易比印第安人割让曼哈顿的条约更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