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教科书式的耍赖”吗?
2015年10月6日,一名叫黄淑芬的司机,逆行撞飞了赵勇的父亲。
赵勇父亲在经历各种高难度手术后,勉强保住了性命,但却从此成为了植物人。
手术过后,赵勇要为父亲支付1万1天的高昂住院费。在这种高压下,赵勇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辞去了大型建筑院的工作,变卖了家里的房产,一切只为了继续给父亲进行治疗。
然而,肇事者黄淑芬,什么表示都没有,一切的愧疚和羞愧,都不存在。
出事后,黄淑芬只说了一句:“谁让你赶上了,认倒霉吧。”
黄淑芬唯一一次的出现,是在抢救室外玩手机。
而黄淑芬女儿跟她妈说:
“妈你放心,我刚打听好了,老头就算死了(也)赔不了多少钱,最多五十万,车还有保险呢。听我的,咱一分钱都别掏,你就说咱们得借钱去。耗死他!”
是多么狠心的人,才能说出一句“耗死他?”
黄淑芬生活并不困难。她是某保险公司的区域代理,月薪一到两万。她为了避债,把存款变现,拿着别人的救命钱,买了一套新房、一辆新车、还去泰国旅游过了新年。
终于,黄淑芬把赵勇的爸爸“耗死了”,如愿以偿。
在2017年12月1日,赵勇的爸爸始终还是支撑不住,走了。赵勇,再也没有爸爸了。
而“教科书式耍赖”的黄淑芬,她的佣金和名下财产已经全部被法院冻结,希望未来还有更多措施,我也希望,正义不要缺席。
我看完这个新闻之后,是有情绪的。我在想,怎么样的人,才能如此“耍赖”和“无耻”?
正如黄淑芬自己说,“我就是人品有问题。”
“让法院判我啊,判我几年,这点钱我就不用还了。”
也正如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她女儿所说:
“她怎么样都行,但是要给我留一条活路。”
“我不想出钱,但我想和解。”
黄淑芬是一个个人能力颇强的人,不然也做不成一个区域的保险代理。
但是她的品质,却是绝对有问题的。
而且在她的家庭教育下,她女儿身上,似乎也没有出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毕竟,面对一条人命,可以做到完全不负责,也是很难得。
看得出来,她们缺乏品格,缺乏品格教育。
而品格教育最初应该是在家庭,从父母开展。
密苏里大学(圣路伊斯校区)教育学院
的博克维茨(Berkowitz)教授将品格教育定义为:“旨在为促进道德能力 (即增强个人有效践履道德行为的能力)的发展而采用的任何有意识的教育形式。”[1]
而我国学者则认为品格教育就是一种塑造和培养人的品格的道德教育,或者说是以品格作为途径的道德教育,品格教育突出的是道德教育的品格途径。[2]
但是无论如何,学者们都认同一点,那就是品格教育需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同时家庭教育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
那么作为爸爸,怎么培养出一个“赵勇”,而不是培养出一个“黄淑芬”呢?怎么培养一个有品格的孩子呢?
1
家庭氛围的渗透
(family climate approach)
其实一切的品格教育,都不是单纯的一说一听,一教一学。
在家庭中,品格教育最好的方式,不是找寻特地时刻和场景,对孩子进行教育。
而是让爸爸在无时无刻中,把这种道德品格的教育,渗透在家庭氛围中。
例如,爸爸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榜样。外出吃饭不浪费,自助餐里不使劲拿,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主动让座给有需要的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提供帮助等等。
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型教育。
爸爸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其实给到孩子的就是一种示范,不浪费就是在示范节约,不使劲拿就是示范不贪婪,让座就是尊老爱幼,主动帮助就是热心助人。
这些示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最简单又有效的一环。
爸爸你如何要求孩子,那么请先让自己可以做到。
2
可视性强化
(visual reinforcement)
可视性强化,实际上是一种视觉展现。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今社会可视性强化最多的“品格教育”,大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核心价值观,遍布我们的街道墙壁,这其实就是一种可视性强化。
大家会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这二十四个字,并且对其中的理念产生认同。
而作为爸爸,可视性强化这个技巧,一样可以用在家庭,用在孩子身上。
家庭中的墙壁,桌子,都可以成为可视性强化的素材,例如一些品格培养,道德传承的海报,都可以进行粘贴。
当然,不想用那么“洗脑”的形式,也没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品德教育的书本,来强化孩子的品格培养。
另外我们还要明白一点,所谓的“可视性”,只是一种知觉的形式。我们想要的,是通过感知觉让孩子接收到,因此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乃至是触觉,都是可以使用的。
爸爸可以举一反三,给予孩子“可听性”的强化,或者“可触性”强化。这样孩子就能够更加多渠道接收,也能够更容易进行消化和思考。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孩子当成一个产品去打磨,这样做,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UC说
每个爸爸都是一名工匠,而孩子,则是你要打磨的产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班建武. 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 , 2005(06),32
【2】尹怀斌,品格与品格教育:概念、视角和基础———当代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研究,道德与文明,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