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飞向属于自己的山
以上内容讲的是本书的第一部分,那这本书的第二、三部分都是讨论新的生活要迈向哪里,是一个不断打破、不断逃离的过程。第二、三部分我们放在一起讲,理解这两部分的两个关键词就是“飞”和“山”。
这个山不是什么泰山、华山或者阿尔卑斯山。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一个现成的山,很多人都忘记掉了。这本书的作者她出生在印第安公主山。这个山是你无法选的,你出生在这里。父母的那个山就是你从小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很大程度上你还在这里被规训,精神上被再塑造。但是长大后你要飞向你的山。可是你的山在哪里?好的人生就是一场寻找自己的山的历程。这个山不是现成的,是你自己建设出来的。你的后代又在你的这个山里成长,他们将来还要飞向他们自己的山,这才是好的人生。
这本书的名字是《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是从前面这个山飞出来的。这本书里,妈妈的存在对女儿后面产生人生动力和力量起了特别大的作用。塔拉这一家,孩子都没有出生证明,因为父亲拒绝政府的登记。家庭里边这些孩子具体出生在哪一天都记不准确。但是为了孩子要学开车必须补办出生证明。虽然塔拉的爸爸很排斥政府的登记网络,但是她妈妈还是坚决要给孩子办理。所以塔拉的妈妈就很不一样,她敢走自己的路。
后来,妈妈出了车祸。泰勒是家里的男孩,他是老三。他载着妈妈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撞到了一个工具车,造成了很大的车祸。妈妈的脸被撞得七零八落,泰勒更是被撞得不得了。小说的一个枢纽转换就在这个车祸。泰勒原来在家里只喜欢两个东西:一个是音乐,他自己的房间里有很多CD;还有就是数学,他喜欢学习几何、解数学题等等。我们说在这个世界上,能让人变得纯粹,让人心里富有诗意,跟诗最接近的东西,就是这两个。数学是最有诗意的一门科学,音乐更是富有心灵的节奏。所以泰勒对妹妹的影响也很大。塔拉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她无形中被泰勒的喜好所吸引着。
出了车祸之后,泰勒原以为自己身体康复就可以了,但是他在这个经历中体会到,他们原有的生活是建立在恐惧之上,是建立在关于世界末日的认识之上的。之前父亲营造给他的是,他们的生活是安全的,是持续的,是可以预见的。但实际上人都是有缺陷的,生活都是有随机性的,人都是会出各种差错的。爸爸要建构的这种生活并不代表一个人可以生活得那么稳固。这时泰勒就产生了一个特别大的自我疑问,所以泰勒身体好了之后提出要去上学。爸爸一开始当然是否定他。后来,他虽然继续在家里干活,但是实际上已经拿定了主意。所以最后泰勒还是离开家了。
泰勒离开之后,塔拉非常想念他。他的离开给这个家庭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个时候妈妈对塔拉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妈妈的身体受到车祸的影响很大,她的记忆开始变差,精神状态也不太稳定了。但是助产士这个工作,也就是接生,是需要全神贯注的,而且很费力气。所以助产这个事情对于妈妈来说就不太好做了。后来,妈妈就开始搞起了精油治疗。她会用各种办法测量自己的各种状态,比如身体状态之类的。
卢克是家里的老四。因为泰勒走了,家里人手不够,没办法做盖房子之类的事情,所以卢克只能去盖草料库,这个家主要以在垃圾场里分拣垃圾为生,收入也大大降低。后来祸不单行,卢克在垃圾场里工作的时候,废旧汽车把他的牛仔裤弄得全是汽油。但是他自己没注意到,还在那里敲敲打打,弄得火星子四溅,牛仔裤整个烧起来,最后被严重烧伤。所以你看,这个家虽然一直说构造出了一个安全的、稳定的、封闭的环境,实际上里边也有一大堆问题。
肖恩是家里的老二、塔拉的哥哥。肖恩一面是个有同情心的大哥哥,但更多的时候,他展现的是另外一面:暴力,极端,稍有不开心就威胁塔拉,骂她,诋毁她,甚至对她动手。肖恩这种人又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我幻觉,他不会觉得自己坏,不会觉得自己罪恶。因为他一直在为家里干活,而且他干活还很努力。虽然他由于跟家里的一些冲突,后来跑到外面去干活,但是最后又跑回去,变成爸爸的一个特别得力的助手。
肖恩的劳动给他带来了一种简单性。我们常说,成长不宽的人更容易具有简单性。肖恩有一种道德上的自信,他不能意识到自己在社会情感上,或者更宽泛的,在作为人的温暖存在方面缺失什么,所以他的暴力倾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肖恩这种人你可以看到他身上有两个东西。一个就是他的人格的窄,反映在他的暴力倾向上。第二点就是他的那种道德上的自我肯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不好。
那么泰勒是这个家里第一个去上大学的。这个时候小说就写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泰勒走出家庭,让塔拉这个女孩子一下子看到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了。于是塔拉的人生有了一个选择——在泰勒的带动下,塔拉也开始自学数学。
我们说,一个人就怕不学。为什么有的人一年、两年、三年还是同一个样子?主要是不学。而且学习不能东敲西敲,一定要有系统性。所以我们看到塔拉在这个地方心智开始有点动摇了,她看到了一个新方向。所以塔拉后来也跟家里人提出,她要去读书,一去就要读大学,去申请杨百翰大学。
去上学是塔拉作为一个孩子正常的愿望,但是这最主要的意义是想要突破爸爸设定的一种生活。飞出来了,塔拉的翅膀开始扇动。塔拉提出去上学当然也有她妈妈无形的影响。她妈妈一开始也鼓励孩子在家学习。家里有书架,上面的书虽然大部分跟她妈妈的工作有关系,很多都是草药学的书,但是里边也有数学、历史和科普书。所以实际上,塔拉可以说也不是一直一无所知。但是作为一个女孩子,她要走出家门去上学,这就不一样了。一开始父母想让她打消这个念头,就让她在家里上学,给她请老师,让她学摩门教的那些歌,然后让她学一点声乐。
她在教堂表演唱歌,还很受父母的夸赞。但是她只要提出要出去上学,爸爸态度就不一样了。他认为外面的知识都是恶魔创造的,觉得这是女儿对自己的一种背叛。可是人生就是要冲破难关的。父亲对你的爱、妈妈对你的爱,原有的山对你的呵护、给你生命、让你成长……你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无法抗拒它带给你的舒适。我们很多人其实心里边一直想过自己的生活,但是看到妈妈的眼神,看到爸爸的伤感,一瞬间就觉得还是算了。所以,要飞出自己原来的那个山是很难的。
所以上大学的意义主要是让塔拉走出原来那个山,让塔拉长出翅膀飞出去。后来塔拉就这样离开了。最后塔拉十七岁时去了杨百翰大学。十七岁正好——按照我们现在中国人的标准,十八岁成人,也就是说塔拉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成人礼。塔拉入学考试考了二十八分,比杨百翰大学的录取分高一分,所以就去了杨百翰。
这时候,她想离开,但这个时候她还没能充分地认识到,原来这座山给她的血脉里带来的那种特别不一般的力量。爸爸之前走的路是那样走,妈妈跟外婆也是那样走,但是无形之中自己又跟父母相区别。塔拉要去上大学,跨入这个社会,这正好是爸爸妈妈跟她要分切的东西。我们人就是这样。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认识,不断地认识世界的过程。一开始,可能我们看到原来的山里很多的暗影,所以我们觉得必须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思维里边先离开原来的山。走出去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看到我们离开的那座山里让你特别珍惜的东西。
生命最怕断裂。很多人一心想要扑向新世界,比如来到上海,要做个新上海人。原来的乡土恨不得忘光,恨不得希望自己从来没在那里待过。很多人觉得自己原生的生活经历充满着卑微感。但是生活其实最怕的就是一个人生命被割断,被腰斩。
塔拉不是这样的。塔拉到了大学遇到了很多困难。她几乎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有时候说话也很轻率。比如说“黑鬼”这个词,她和朋友或者回到家乡说这个词的时候很随意,但是其实这个词在历史上是充满血泪和被鄙视的。后来,她通过大学学习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些真是太不了解了。包括老师让她读课文,读到大屠杀的时候她也不知道。这是整个国家最基本的知识,就是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是一个人人都作为良知系统的一部分的东西,而塔拉居然不知道。那些复杂知识是可以努力学习的,但是这些基本良知的东西如果不知道就很惭愧了。
书里面还写到塔拉去上了一门关于文明的课。文明是个很大的思维概念和价值体系,它容纳着丰富的世界,而不是偏见。她爸爸原来的那种生活方式是定位在一个点上,对这个整个世界说“不”。但是塔拉在文明课上要学会对整个世界说“是”,就是承认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它的内在逻辑,都有它内部的形成历史。这就是飞出去之后,站在更高的点,站在文明的视野看到了自己的局限。
塔拉在学校里面,一下子看到了更广大的世界。当年她父亲拒绝这个世界,是因为政府包围了他们住的隔壁山下的小木屋。据说,那是因为这家人不让孩子上学。可是,后来塔拉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其原因是邻居把枪非法卖给恐怖组织,所以那些警察要来捉拿他,于是才会产生这种暴力的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帮凶?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都活在支离破碎的信息里面。所以我们需要学习,需要跟更广的世界相遇。所以你看,塔拉去学习的过程中处处充满了惊讶。这就是一个重新的调整或者说一个很大的断然的改变。
你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可以看到什么呢?可以看到这么一个十七的女生去上大学,她前面没受过正规教育,但是她心里的那种清澈性非常好,所以她的那种顿悟力就很好,接受能力也很好。原来心里就是一个清澈的空间,所以吸收的东西就特别明亮。如果心里是塞满了欲望的一团混乱,尘土飞扬,那就只能咬着牙齿学习,想的都是以后的功利、高工资、大房子、豪车……如果塞满这些东西,你在学习的时候其实是工具化的学习。
这个单纯性其实又要感谢她的爸爸妈妈。你回头看,她爸爸也有那种简单性,信仰被世界末日的这种远景所主导,然后他就一心一意地做这些事情,这个就遗传给女儿了。然后妈妈的勇气也遗传过来了。最后,塔拉学业不错,后来还去了剑桥,又去了哈佛做交换生。
但这个书的价值点其实并不在这里。因为她后面写到,塔拉还是会经常回到自己的山那边看望家人。这个写得是很好的。她又重新看到她父亲身上有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因为飞起来了,就飞向了那种功利社会,飞向等级制,飞向追求鄙视链和优越感。现在太多的人都是走了这条路,所以很多人的叙事逻辑的终点就是塔拉去了哈佛,令人羡慕,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这样的话,那就太短浅了。
人生就是跨越,所以这个“飞”用得非常好。人生就是不断地超越,但是不是从一种局限飞到另外一个局限,不是从山顶的局限飞到殿堂里的局限,而是飞向更广大的热爱、更开阔的人生价值,能容纳这个世界、全面地拥有这个世界,这样才能让生命像诗一样展开,像音乐一样有自己自由的抒情。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写到了她回到原来的山里,对爸妈有了重新的感受。我们人生只能把一件事做好,这件事也应该是带着我们全部的感情。所以人一辈子该怎么承前启后?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生命形态,女儿有自己的山了,她拥有了对人生和社会更广阔的理解了。知道哈佛、剑桥也不是绝对真理,所以人就有了成长,就有了一个特别丰满的内在生命。一个人活得精彩,实际上就是这样。有自己的一种看见,有自己的打开,有自己的实现。不是压在别人头上,想站在人梯的最高端,而是在无限广阔的天空能够看到无限的美好,其实就是飞向你的山了。
人生就是一场造山运动。每个人都要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自己的山?我有没有在自己飞翔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山建造起来?人的生命是有终点的,到了终点化为一座山,后代又从这个山走出去,走得更远。
书里面这一家人其实都特别具有生命力,人人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有一个自己的逻辑。也不是说人人都要像塔拉一样一定要去上剑桥,上哈佛。我们不能有套路,什么东西都朝着一个逻辑上套,那这本书就会带有一种说教了,会有一种人为的浪漫主义。但是这本书里面不是这样的,它是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活法在活。
这部小说我读到后面才理解,为什么它的英文书名叫Educated,意思是“被教育的”“教育养成的”。这个意义不是说给你搞个学位或者搞一个什么名分,意义就在于,在这个过程里边人和人互相看见了。我们很多人想得没有这么深,活得比较表面,不去担忧人类的危机,也不去担忧人类之间冰凉冰凉的东西。这个冰凉冰凉的东西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天然的恶,就是相互切割、相互对立。所以这个时候通过教育,通过上大学,人和人互相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认知和感情。
后来,父亲的认知跟女儿有很大差异了。所以最后女儿去剑桥上学,爸爸就觉得越发失控了,觉得女儿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杨百翰大学其实离小说里面的家乡、山里面还不算太远。但是塔拉跑到剑桥去,那就大不一样了。所以这一系列的过程里塔拉也要克服自己心理上很多难关的。塔拉也觉得自己跟哥哥、跟父亲、跟妈妈越来越远了。后来,她又到哈佛去的时候,父母来哈佛看她。父亲来的意思是想拯救她,让她不要在邪恶的知识里越跑越远。但是塔拉这时候已经能够从容地去对待了。
有一段时间,家人的压力使她有种想摆脱他们的欲望。所以她后来读博士期间以及毕业以后,跟家人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所以读着读着,这本书就让人感觉到好像有一种文化换代的意思。旧的走了,新的一代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去了,就有一种分离感和道别感。
我们今天其实也是这样。年轻人一毕业就开始被家里催婚了,这时候那种代际的压力就来了。尤其是在我们今天后工业社会大规模转换的时候,上一代人其实还没意识到他给下一代创造的生活条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上一代人都有普遍的心愿,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自己年轻时受过的苦,所以尽量给孩子好的生活。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更加把资源集中到了孩子身上,不惜代价租学区房、去好的学校……但是父母一代就没有料到,在全球化的新过程里边,孩子的信息接收方式、文化传播的互动方式以及观念跟他们已经截然不同了。所以父母一代没意识到,其实自己创造出了跟自己观念完全不一样的下一代。
这是比工业化还伟大的成就。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代哺育的孩子跟自己是那么不同,这就是文化伟大的跨越,这里面包含了父母一代无形的努力。每一代的每一个人都不容易,他们表达关心的方式可能不太恰当,但是这种关心也是要付出很多的精力的。所以我们代与代之间的精神联系还是充满着亲情,也是充满了付出感的。
塔拉这个女孩子,她没有在精英化的教育里断绝底气。她回家看到印第安公主山,看到这个山熠熠生辉。这个小说其实它有对应性,一开始就写了山,写了那个山的永恒。这个山里边没有哪一代没有局限性,只不过局限性的类型不一样。塔拉这一代到最后也不是无限的,也同样会有局限。每一代都需要飞,但是山的沉重也是每一代都要承受的。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是充满了现代价值的。它写出了人的独立、人的创造、人的自由、人的价值等等。其实,我们很多人面对这个世界为什么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前进的韧性?主要是太复杂,人在复杂里是看不清复杂的。所以每一代一开始的时候先要清零。什么叫清零呢?就是哪怕父母的山再好,也需要我来认识,不是就这么接受就行了。所以每一代都要飞,也都有飞的绝对需要。一个东西凡是自己飞过、看到然后认定的,这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飞过,只是继承、被驯化,可能有的也很有价值,但是没有生命力。因为没有自己生命的打开过程,没有张开翅膀对着世界的丈量。
这个书里面最可惜的就是肖恩,就是家里排行老二的男孩子。他生命力是很强的,后来能给别人组建施工队,又回家帮爸爸弄家里的工作。他其实是很有能力的,但是就是没飞起来。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感到孤独?有时候,其实是自己把和父母和社会的这种特别明亮温暖的丰富的生命连接给切断了。其实不能这样,生活就像一个甘蔗,一节接一节,是需要往上不断地输送,互相连接着一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