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宗师》中,庄子讲述了真人的种种表现,给大家树立修道的目标和榜样;又对道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讲述了体道的具体进程,提出修道要达到撄宁;又以三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修道之人对于死生的态度。今天所学部分,则是告诉人们抛弃仁义才能修道。
意耳子与许由的对话,许由认为“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躬服仁义,在许由看来犹如受到了刑罚一般,再无机会领略修道的逍遥自在了。可见,我们眼中的仁义之士在修道之人眼中真是“天之戮民也”。但意耳子认为, “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无庄失去他的美貌,据梁失去他的力量,黄帝失去他的智慧,从修道的进程来看,无不是在炉火中捶炼。意耳子认为他躬行仁义也是在“炉捶之间”,还是有机会悟道的。正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修道的过程不啻是浴火重生的过程,必然要经历若干的痛苦与磨难,我们学习进步的过程也一样。人到中年,养成了若干自己的习惯,有的已成定式,有改变的意识需要学习,真正去改变更是需要学习和毅力,但是,只要能经受住“炉捶之间”的过程,就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
颜回忘仁义、礼乐,他自认为有进步了,而孔子却认为还不够,当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孔子说“丘也请从而后也。”离形,就放下了自己,也放下了外在的区别心;去知,去除成心智巧,也就放下了心中的欲望,这样也才可以内心虚空体悟自然之道。
子桑霖雨十日饿极而歌,归因于命。既已归于命,就该坦然受之,他的若歌若哭,岂不是没有达到哀乐不入于心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