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早上醒来看到姐发的微信,二大娘不在了,脑子里便是这话。
碌碌两年。
和我所知的别的同学的老家相比,我的老家离学校是很近的,上高速一小时多些便可到我的那个小县城,再开车四五十分钟就能到我的村里。我的爷爷奶奶还住在村顶。父母则在县城,租房而居。老家近是近,一年除寒暑假回去的也不过三两回。
走出宿舍楼,灰色的天,灰色的建筑,下着若有若无的雨。吃饭去教室的路上在想着,一张去年家里人一起吃饭时拍的照片,一个同学昨天发的朋友圈,今晨六点半接到人已不在的电话。
初高中的几年,我在古典诗词上多留了一点心,课本,练习册,试卷,复习资料上,遇着喜欢的,总要多读两遍。
古人有一类语,脉脉此情谁诉,欲将心事付瑶琴,此情无计可消除。至于凭栏远眺,阑干拍遍,独上高楼一类也是常见。印象里还有一首元曲。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我读到过的课文里的个人最喜欢的境界,当是项脊轩志。教科书里还省去了作者近于自嘲的一段话,对于归有光,也无甚介绍。我刚刚买到他的书,震川先生集。拿回来一看,除了志,也就是记这一部分,我能看几篇。项脊轩志中写到迨诸父异爨,写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也写到亭亭如盖的琵琶树。
村里人院子里有棵树是再平常不过了,我还记得以前的一件事,如今那树已不再了。平常百姓何来如归有光一般文人的思绪及笔墨呢,平常的树,没用了就砍了吧,不在了也就不在了。普通人的情思何处可寄呢,只好顺其自然,任时间消磨了。
回村里办完丧事回来,我想了一些东西,红楼梦第一自然是,我看了前八十回。没看探春之死,没看黛玉之死,贾母仙逝自然也没看。尽管没看,每个人的结局我却都知道。结局我早听说了,所以没看。
那样的旧时代的大家族是自然是不能拿来与我们这一大家子比的,不过人之常情该是都一样的。家人离去,总是只剩无可奈何。
平日里恩恩怨怨,闲闲话话。该亲的还是亲的。元春惦记些宝玉和父母,薛呆子也会惦记着妹妹和母亲。
没有经历过的事,不会真正明白。二大娘有俩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和我哥同岁,二女儿和我姐同岁,大女儿该比二的大两岁,都二十五六,尚未成家。
晚上回宿舍楼上和人聊天,今天回来路上聊天,好像说了很多话。尽管说的很多,真正想说的话却没说出来过。生死一类的,说起来总是沉重的。
头七的时候,我姐说了句也回去了,我也不大清楚头七是干什么的。我姐说,不要光学学校里的东西,总是事情到了跟前才问人。
周末待大学宿舍里,不接到父母的电话,便仿佛与世隔绝。
写是徒劳,也是自省。
不想等回过头,才发觉身后的风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