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本有个插图令我印象特别深刻,描绘的是一只黑猩猩使用树枝伸入蚁穴诱捕白蚁,展现了其智力水平。人类祖先最早学会利用各种天然工具捕食、御寒,到学会制造使用简单工具,再到制造使用复杂工具,发展到现代已经可以创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这类超精细工具,在进化道路上已经将其他物
种远远的甩在了后头。
过去不识字叫文盲,到了新世纪即使识字不懂计算机同样还是文盲。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软件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被开发出来,借助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为人类解放了大量的生产力。作为现代人,懂不懂得利用软件为自己服务,同样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前几天读小学四年级的侄女问到我一道语文作业,要求将课文画成一张思维导图,这时我才惊讶原来思维导图的普及已经达到这种程度了。
思维导图也叫脑图,简单来说就是将思考具象化,有利于整理思路、做决策判断等。有的人得到新工具后找对了使用方法,就如虎添翼,而有的人用错了方向或只挖掘了表面功能,就会对工具本身造成极大的浪费。
随便在网上搜“思维导图”关键词,会看到很多“晒”到互联网上的思维导图。基本都是这样的:
这类思维导图的作者都非常的用心,作品看上去都很精致好看,可以看得出在手绘方面确实下不了不少功夫。他们有的是对读书笔记的提炼,有的是对会议摘的整理,但其实如果单单把思维导图当作整理和记忆的工具,那就真的是一种大大的低估了,思维导图更应该是一个思考工具。
首先,花更多的心思在思维导图的外观上只会分散注意力,其实完全没必要费力去画那些妖艳的花边,只要最简洁的方式,就能节省出更多的注意力成本,集中精力到本该用力思考的地方上去。其次,如果仅仅是做整理或记忆,有更好的工具可替代,现在一般的笔记类产品都可以做到自动添加要点编号,只
要按照树状结构一步一步的往下填写,中途还能随时插入某个要点进行编辑,整个过程更为高效。
思维导图的正确用法就是给大脑扩充内存。比方说我们的脑袋同一时间只能想三件事情,但现在有九件事情需要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这九件事情罗列出来进行逐个思考。大脑此时就能对每一件事情进行增增减减,分个轻重缓急,排个序什么的,本质上来说,思维导图就是大脑的草稿图。
单纯的草稿图随意画画也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要用到思维导图,但思维导图还能帮助做决策和判断,这就不简单了。假设现在要对一件重要的事情做个决策,先在自己的大脑里开个会,各方想法畅所欲言,每一种想法都写下来。收集到足够多的想法后,接着开始评估这些想法,对比不同想法之间的差异,
思考不同想法之间的联系,将有关联的想法串联起来,往往在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具价值的想法产生。最后到了决断时刻,把在评估中被淘汰的想法划掉,剩下的再分出主次和执行顺序,再稍微整理一下,决策就能做出了。
这才是思维导图的真正用法——为了引导思维。这样的思维导图必然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画精美的花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清晰明了,整个思考过程得到了重现,这样的思维导图可能不具备任何美学价值,但确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思维导图是一个好工具,简单的可以是个整理、记忆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理清思路,进行决策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