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听了樊登关于原生家庭和创伤后心理障碍的书,我觉得我们家真的还好。父母虽然没有先进的教育,但是并没有特别严重的虐待行为。虽然用抛弃来威胁过我们,但是没有真的那么做过。虽然在有些方面没有保护好我们,但是好在我和姐姐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伤害。
仔细想想,我小时候最大的伤害应该是妈妈一直把她开废品收购站的朋友说做我的亲妈,每次妈妈的那个朋友来,妈妈都会跟我说“你亲妈要来带你走了”,吓得我每次都到处躲。印象中我从来没有像个正常孩子那样跟她打过招呼,聊过天,基本都是躲在家里某个角落偷听她们聊天,以确定她不会带我走。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垃圾桶捡来的”不过是个玩笑话,但是对于我来说一直以为是真的,因为有个开垃圾站的“妈妈”。直到八九岁,我才真的意识到自己是爸妈亲生的,因为后来我长得越来越像爸爸。村里人或者亲戚朋友都说我长得特别像爸爸,我就暗自揣度“如果我是捡来的,我就不会像爸爸,像爸爸说明我不是捡来的”,就这样一直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直到高年级以后,没有人再跟我开玩笑,我也再不信这样的话。这应该是对归属感破坏最大的归因了。
除了这件事,就是被父母打骂的问题。我是家里被打最少的了,但是每次哥哥姐姐被打,我也总是难免要跟着担心的,我怕一不小心自己就被牵连,也害怕父母因为生哥哥姐姐的气对我没有好言语好态度。上次回家,妈妈还自豪的说起,姐姐小时候最怕听到妈妈叫孩子的全名,因为我们全村都姓张,所以其他妈妈叫孩子的时候,她也会害怕,赶紧往家跑,说小孩子要知道害怕。其实我们姊妹仨都怕,一旦听到的真的是自己的名字,顿时觉得天都要塌了,觉得死定了。我没法跟她说,这样对孩子的内心伤害有多大,因为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小孩子身体健康,不违法犯罪,已经是大多数父母最大的期待了。很多家长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自家孩子遭受的打骂要更多更严重,却依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爸妈都算是那个年代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对我们的教育也算是刚柔并济,有时候气极了打一顿,打完也会讲道理,但是他们不觉得后悔,因为他们真的觉得那样做是对我们最好的方法。不像我们现在有时候气急了训了孩子还要道歉,说没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我们村里很多家长打孩子是不讲道理的,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有的家长重男轻女,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仆人,他们会让孩子做所有家务,照顾弟弟妹妹,自己出去打麻将,从来不会给孩子。以前有个姐姐跟我说,她很羡慕我,说我们的妈妈会给我们做好吃的,会给我们讲道理,会心疼我们不让我们做农活,而她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是的,我印象中很多次,爸爸妈妈给我们买我们从没吃过的东西,看着我们吃,在边上满足的笑着。会在我们想要他们却买不起一些东西时难过。记得八九岁时,有一个端午节,妈妈没有给我买新衣服(给舅舅家姐姐买了新衣服,钱是舅舅给的),我在边屋的床上哭得满头大汗,最后在哭中睡去,妈妈隔着窗户看到这一幕,既心疼又生气。心疼我哭得如此伤心,生气我不懂事,不能理解父母的难处。
有时候想想,自己家庭挺好的,是不是自己太追根求源了,如果糊涂一些过就好了,因为真的没有太大的伤害需要治愈。可是没有办法接受莫名其妙烦恼的困扰,只有寻找答案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并且我深刻的感觉到,这样追根溯源的过程,也提升了我情感的围度。
去年一年我都在与一件事作斗争,我一直感觉不到伴侣对我的需求,觉得他并不爱我,每隔一个月我都会气到睡不着觉,而每当他在边上呼呼大睡时,我更生气。去年读豆豆的书才明白,要争论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首先要把定义说清楚,大家对“爱是什么”的定义都不一样,那么讨论“有没有爱”就可能讨论不出结果。所以,经过去年一年的折腾,我知道自己对于爱的理解是有误的。我对孩子的爱是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方法的对错,不会有人怀疑存不存在。只有夫妻之间才会讨论“有没有爱”,而夫妻两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对于爱的理解不同,你以为陪伴是爱,他以为给你钱是爱,那谁能说没有爱呢?在一次次的怀疑、害怕和沟通之后,我们都明白了问题所在,并且努力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对方想要的方式去爱对方。并且不再用弱势心理去逼迫对方,强行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现在会更加公平的看待与对方的关系,而不是把自己放到必须要特殊对待的地位,每当对方没有做到照顾我心理的时候,也会告诉自己直接表达出来,提醒对方。如果觉得有些要求表达不出来,那就说明自己的要求可能是不合理的。在不断的努力中,我们的关系更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