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篇文章说,为什么你读了许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读书的价值被夸大了、读书的目的被迷糊了、读书的方法被扭曲了呗。
根据前人高手的经验、自己朴素的观察和曾经犯过的错误,总结导致读书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1没有正确目的; 2没有充分内化; 3没有付诸实践。
(一)没有正确目的
没有正确目的可能是罪魁祸首。小时候读书,是因为大人说“开卷有益”;后来读书,是因为权威说“我给你开书单”;再后来读书,是因为觉得“每年读完100本书”听上去很牛。
诚然,这些可以成为读书的目的,但都不够究竟,而且效率很低。
毕竟读书不是为了人云亦云,也不是为了追求“牛逼”的幻觉,而是切实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得智慧和掌控力,去过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目的?
从效率的角度,“解决自己的痛点”是一个不错的目的。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系统应对生活,却常常遇到痛苦或者失灵的情境,这就是我们的痛点。
很多软件靠解决bug来升级;同理,我们也可以靠解决痛点来升级自己。如果痛点很多,那就挑最痛的下手;因为痛苦越大,改进的需要就越迫切,动力就越强。所谓“久病成医”,即是一个例证。
不过,“没有痛点不读书”的观点,还需要以下两个层次的补充。
第一,有些痛点发生时,代价太大,为时已晚。
我们不希望得了癌症才去调整生活方式,婚姻破裂才去研究两性感情,子女自杀才去反思对其教育是否恰当。
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点点远见,知道哪些是人生中最绕不过的大事,然后多看看别人已经失败和痛苦的经验,并且从中学习。
第二,只在遇到痛点的时候才去读书,是基于生活已有的反馈,这样未免过于被动。
除了被动遇到痛点之外,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发现(或者暴露)痛点。在这方面,多和牛人接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如果见过牛人精力有多充沛、生活有多丰富、做事有多高效、待人接物有多灵活,我们很可能就会发现更多自己需要改进的痛点了。
(二)没有充分内化
书有自己的生命,只不过那是作者的,而不是你的。把书的生命融入到自己的生命,才是好的读书过程。这离不开充分的内化。
内化,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主题阅读,并将新知和自己原有的体系连接起来”。
“在目标的指引下”,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要有“正确的读书目的”,无论是基于痛点,还是解决问题,总之要给你焦虑、渴望、动力去读书和研究。
“进行主题阅读”,是根据的读书目的来选择主题,根据主题来搜罗、整合、研究书籍。
主题是自己的,书籍只是素材,为研究这个主题服务而已。这时候有必要把书籍“大卸八块”,把其中关联度高的信息,按照自己的主题脉络重新组装起来。
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消化那些资料,再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体系把自己吸收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像是把原料倒入自己设计的生产线然后产出产品的过程。“原料”是别人的东西,“产品”才是自己的东西。
到了这一步,那些新知,就已经连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上了。没有充分内化、没有连接到自己原有系统上的东西都只是信息碎片,需要用到的时候无法调取它们,因而也无法用它们指导生活。
(三)没有付诸实践
知易行难。践行需要体力和脑力的付出,需要承担失败的成本,还会遇到很多自己未考虑到的疑难复杂。
但实践才是真正产生改变的关键。代价大,难度大,收获也大。正是因为收获大,所以我们才要去实践;正是因为代价大,难度大,所以才说“找最痛的点”下手。
在践行时,不妨借用MVP的概念(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一个经过内化的思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设计行动方案并且践行。这个行动方案不要求完美,只需一定程度上已具备可操作性,不妨先上手干起来。
一旦行动,就会获得反馈,无论是积极反馈,还是消极反馈,都是宝贵的经验,都是我们发展出能力的素材,也都是我们继续改进的原料。
(四)结语
曾经有个哲学学者提出“让哲学在你那里发生”;我们读书,关键也是要让“读书在你那里发生”,而方法就是:痛点引导、充分内化、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