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两江总督的清与浊——《曾国藩传》阅读分享13
南京收复了,清朝对太平天国的战争取得了最大的胜利。面对朝廷的猜忌,曾国藩自剪羽毛,以退为进,换取信任。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第十三章:两江总督的清与浊。来看看曾国藩在整顿吏治和治理民生方面都做了些什么。
1.不准大排场,只收小礼物
经历了清王朝官吏的沉重剥削,和十多年的太平天国战争的摧残,原本富裕的两江地区,现在处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曾国藩这次到任两江总督后,开始整顿民生和吏治。清代官场上有很多的潜规则,比如讲究迎送排场,收取“灰色收入”,安排官员家属工作等。
首先他从自身做起,要求下属不搞迎送仪式,并且不折不扣的执行。对于下属官员送来的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挑价格最轻的一两件收下。
其次他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身边的门子和其他工作人员,不欺凌地方官员;不许给亲朋们安排工作,给自己的到任做了一个精彩的亮相。
2.总督的“养廉银”与“裁撤陋规”
除了不搞迎送,不收礼品,管好身边人,曾国藩整顿吏治,核心举措是挑战陋规问题,就是会社收入。
清代财政制度很奇葩,督府衙门里有正式“编制”的,只有总督和巡抚本人,其他工作人员国家不负责开支。清政府实行低薪制,总督和巡抚年工资对于日常开销来说,那是九牛一毛。
雍正帝起,国家会再发一笔“养廉银”,但办公经费仍不够花。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不断地从百姓身上收取附加费。陋规盛行,导致官员集体腐败,百姓负担过重。
降低附加税,裁剪“陋规”,曾国藩以身作则,以廉率属,以俭治家,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首先裁撤总督衙门的陋规,拒收任何昂贵礼物,家人自己动手,辛勤劳作,生活简朴。其次把裁撤陋规与官员淘汰相配合,弹劾“违抗新章”的官员,过分贪婪榨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
3.曾国藩的“小金库”
曾国藩是一个清官,但人在官场,必定会有应酬花销,人情往来,还有官场“潜规则”,这些钱从哪里来?曾国藩有他的“小金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初入官场的曾国藩是坚持原则,不肯同流合污,到处受排挤,在家赋闲两年,后脱胎换骨,开始以弱示强,以柔克刚。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他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却“同流合污”,“和光同尘”。他把盐运司、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放进“小金库”,用途是专用于官场应酬打点。他公私分明,养廉银供自己家庭开支。
曾国藩与海瑞式清官不同,他刻苦自砺,全力内圣,是为了达到外王之业。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他知道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其他人不容。他要借他人之力做大事,做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只要不违背根本原则,他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退让。
政治就是一定范围内的妥协与退让。曾国藩改变自己,适度退让,以退为进,更反映出他政治上的成熟和睿智,以及做大事实属不易。这对今天的我们非常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