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是世钧再见曼桢时的话语,也是他们无论当时爱的有多深刻,如今也只能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无奈。我想也是这一段话让我陷入了张爱玲的圈套,无法自出。半生缘它或许不是悲剧,不过亦算不上喜剧, 张爱玲用她那细腻的笔法,冷淡的字句,用极其冷淡的手法,步步为营的刻画,将骨子里的苍凉贯穿整部小说,也以一贯的所谓悲剧结束了这一切的爱恨情愁,结束了各自的懦弱,结束了各自的热烈与悲凉。
我想这半生缘不只是曼桢和世钧的情分,或者还有翠芝和书惠的错过,曼璐和瑾豫的无奈,更甚者,是一整个时代的悲凉爱情。
张爱玲的书总叫人无可奈何,刚开始的过于平淡淡淡地将你带入书中,让你去为故事发展缓慢懊恼,而后又一边细细品味,无法自拔,为世钧的少年气而痴痴地笑,为曼桢的温柔而动容,爱着叔惠的果敢,也怜惜曼璐的悲哀和翠芝的无奈。当你品味这一切的时候,却如狂风骤雨,将一切美梦撕碎在你眼前。命运一个又一个的错位,一缘无果,一切皆空。最大的转折应该曼桢的悲剧的开始,曼桢失贞于祝鸿才。而当看到曼桢被祝鸿侮辱时在我脑子里闪现的的不是未来该怎么,而是过去是如何,是那个为世钧理箱子一声不发的温柔女人,是衬衣,袜子一件一件经过的细腻的手,以及为了织毛衣点过的煤油灯盏,还有那个为了一只手套冒着大雨,走了几公里路的世钧,一坑不声,将手套放在曼桢面前的扭捏模样,还有挂着曼桢大衣的架子旁两个人亲吻的热情,可命运,却将这一切狠狠的摔入深渊。而对于曼璐,那一夜,活在自己吐出的雾里,活在曼桢的撕声哭泣里,无奈迷离。
可曼璐她就真的错的那么彻底吗?
年少不知曼璐苦,如今当知真悲凉
以前会狠狠地骂一句,贱人,连自己的妹妹都设计,如今,也只能感叹一句,时代,悲哀,已经不只是悲哀,甚至于,是信仰的悲凉。她就像老舍笔下的月牙儿,为一张嘴,舍了自由,舍了一切。她背后的还不只是自己,更是年迈的祖母和母亲,是要上学的几个弟弟,学费的无奈。
读完了这本书,庆幸自己生在如今的时代,却也钦慕于当时的情深几许,钦慕,却不羡慕。
我没有张爱玲的才华和经历,甚至于并不深刻明白半生缘的一切,可我想,半生缘,半生缘,半生结缘,半生忘却,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