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落,国家。这三大要素是否是社会的三角支撑? 或者俄罗斯套娃。群落又可以是部落、村落、社区、单位,甚或现今流行的闺蜜、朋友圈?
至于生性孤僻,另类,格格不入,落落寡欢,或者遁入空门者,也只是精神上的例外,肉体总还在"群"里,在身份证里,在吃喝拉撒,在人间烟火里。如此说来,有生存就有群体,有群体就产生消费关系。无论当年的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年代,或是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地球村,命运共同体的消费依存。
林林总总的消费中,有个名词很有意思: 影子消费。阿凡提的树阴影子的买卖么? 当然不是。却是指消费中以女儿的装扮为影子,买与之相近同的东西,努力重拾自己的年轻美貌。也即漂亮妈妈和女儿们比拼魅力,暗暗使劲。所以,影子消费的重灾区在女人。明明是膝下绕子如假包换的中年妇女,偏偏打扮的跟少女似的,明明是徐娘半老,偏偏要涂脂抹粉得风韵犹存似的。即前些年听来的段子: 看背后想犯罪,看前头急撤退。让原本非非之想的老男人失了所望。偷偷乐者,怕只有商人。
前几天陪绑,被老婆拉着巡视商场,见她总拣花花绿绿的衣服往身上套,展示给夫君看,就有点耐不住性子了,冒出一句: 影子消费。大约她觉到了我的不怀好意,拿嘴撅我,甩衣服走人。
笑别人傻,自己就好?当然不是。自己有没有这般影子消费的情形? 自然是有的。早年,偶尔报纸上登了篇豆腐块的小文章,就显得飘飘然,笑意写在脸上,嘚瑟,真当自己是"文人骚客“啊。却其实,不过舞文弄墨的文艺青年一个。还好,后来写习惯了,也就平常心了。到今天,算得算不得孔乙己眼里的"读书人"? 还两说呢。却对文字一往情深的样子,分明是前方有个晕光在引诱着。
常可听到夸上了年纪的人说"人老心不老“,心里总掖着个花儿少年的影子。 推人及己,都是知天命的人了,还时常表现的一颗童心似的,贪玩,往年轻人堆里蹭。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物质丰沛,“吃饱了撑的"之消费型生态。似乎一切都可换算消费,一切皆是买卖,连纯精神的爱情都要附加物质着条款,婚姻就更是明码标价,随行就市了。一不小心滑入消费陷阱,买卖搞砸了,是常有的事。
以及,现今社会的炫富,奢侈品,冲动消费,一味买买买的"大拇指“消费,中国式"面子“,虚荣心的升级版。看来,影子消费真还不止于女性,而是社会性消费误区。攀比,与偶像较劲,若个起了“歹心“小人,想发财,谋升官,想鹤立鸡群,想与众不同,想过一把叱咤风云的瘾。却结果常常是买珠还珠,本末倒置,被物质所奴役,迷失了人生的追求,内心世界只好一地鸡毛。
扯远了,再回到女性话题。似乎,女人的一辈子都是桩很赔本的“买卖",被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的养大,落的亭亭玉立了,却要背井离乡,完完整整地"送"到別人家。混得不好,还可能被退"货",返回原厂。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下的孩子了又要随别家的姓,做好事不留名啊? 一往情深地把自个乔装打扮得如花似玉,努力成为公共频道的风景线,只为"女为悦己者容"? 却稍有不慎,便被怪罪为红颜祸水。却这一切却是自己掏腰包,傻不傻?现在,又被讥讽为"影子消费“,亏不亏?
当然,这一切也可以翻译作,无私的奉献。某种意义上讲,能获此荣的人生,应该说是赚大了。
书法界的有一句老话,人磨墨,墨磨人。人与消费的关系,岂非与此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