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三章: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这章意思是,如果能以礼让来治国,那么在治理国事上面何难之有?若不能以礼让去治国,奈此礼文何。这个礼是讲礼文,记载礼的这些文献。拿这些记载礼的文献也没有用。这里孔子显然是劝导治国者以礼让治国,而且要真正去实践,真正落实,不能只搞条文,不能力行就没用。
儒家讲「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境界。这五个境界在治国上来讲不一样。道是最高境界,以道治国,这是圣人。上古时代,我们看到尧舜禹汤,这是以道治国。真正有道,可以无为而治。
以德治国,也是圣人。像周公制定的《周礼》,如果周朝一直按照《周礼》而行,后面他的子孙没有改变,依然依据老祖宗的这个条文去力行,到现在还是周朝,这以德治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我们讲的八德,「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德,用这个治国。孔子讲的「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当然比道就差一级。
以仁治国是孔子推行的。「仁者爱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这总是有两个人,两个人是分别心,有了分别才会有你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政 。国与国之间能用这种仁政,那一定也是受世界人民的爱戴尊敬。
以义治国,这是孟子提的。「义者,宜也」,就是应该做的要循礼,要合情合理合法。就说你还可以想到自己,但是你得想到这合不合情理,该不该做,这又比仁又下一个等级了。有执着了,可是执着要善,不能恶,不能够害人,不能做不应该做的事,这是义。义都没有了,那只有讲礼了。礼是什么?礼节、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需要有一个礼来做规范,不能越礼。你想自己可以,不能过分,过分了那你就害人,没有礼了。这个礼是孔子说治国最低的一个境界了,不能再低了,再低就没办法了。
那现在礼都不讲,讲什么?讲法制,以法治国。法制是什么?全部按照规章制度,法律严明,大家不敢去违法乱纪。表面上看,确实国家能得到暂时稳定,但是人心并不是安定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内心中没有「道德仁义礼」,他只是害怕被法律制裁,只要钻到法律空子,他就去钻,没有法律空子他没办法,这个就不是孔子所提倡。当然,现在连礼都没有了,再不讲法也不行,法制还需要。但是我们要从法制要提升到至少礼制,就是这里讲的『以礼让为国』。你说以道治国恐怕已经很难了,这要等到真正大圣人出现可以。还未必可以,因为这个都要看缘分。但是以礼治国,应该来说可以做得到。所以孔子在这里提的标准并不算高,也考虑到我们后世可行的。
孔子又说,如果不以礼让去治国,我们现在有传统文化的这些典籍,有四书五经又有什么作用?「如礼何」,奈何有这些文字?所以这些传统文化必须要我们现在去力行。怎么力行?要首先把它诠释出来,我们要懂得怎么去运用,像《四书》、像《论语》,光解释这句文,很容易解释,把它讲成白话说出来大家就懂了,可是怎样去落实?我们讲《论语》就希望着重在如何落实,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都要懂得如何落实。
要不懂得如何落实,真的是「如礼何」,奈何有四书五经?学儒,真正做君子,这就是孔子讲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得做君子儒,不能做一个小人儒。学儒你可以成为君子儒,也可以成为一个小人儒。小人儒是什么?他没有去力行,好像是个儒,懂了四书五经,能背、能讲,可是你看这里讲到的,他还是有利在里头,还是「放于利而行」,还是小人怀土、小人怀惠,这就是变成小人儒,没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