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今年夏季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不仅让观众认识了纯正的唐朝风俗习惯,也见识了大唐军魂。
张小敬和他所在的大唐安西铁军第八团的二百多名士兵,为了守护大唐,凭着自己的一腔孤勇,守护初心,九死无悔。
当第八团经过多日残酷激战,仅剩的13人面对敌军三千多人的围攻时,他们齐声高吼着第八团的团训“第八团,九死无悔。”,脸上是视死如归的表情。
而最近,中国银联正式推出微电影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同样是一个关于发生在唐朝西域守军中的使命与信仰的故事。
曾有一支唐朝军队死守西域孤城42年,因为周围被敌国包围,信息隔绝。
大唐年号换成“建中”整整二年之后,西域守军才知道这个消息。
为了鼓舞士气,西域守军用新年号“建中”铸造钱币。
他们的转账故事,就发生在西域的最后两座城池之间。
他们传递的钱币,也正是“大唐建中”的铜钱。
『大唐建中』出土于古龟兹城(现在的新疆阿克苏一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同时铸有国号和皇帝年号的钱币。
和它一同出土的,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 一种使命与信仰
当时大唐爆发安史之乱,驻守边疆的唐军主力调回长安平叛,只留下几千孤军对抗周围几十万敌军。
战乱中,漠北只剩下龟兹和西州两城,且与长安失去联系。
短片中有两个角色,士兵郭元正和“叫花子”卢十四。
故事一开始,战场上尸横遍野,“叫花子”卢十四在死人堆里搜寻吃的,同时发现了好几袋钱币。
结果,却被幸存的士兵郭元正制服。郭元正,身负转账任务,要把军饷送到西洲城。
他的转账小队与敌人同归于尽,仅幸存他一人,碰上了溃逃至此想要偷钱的卢十四,于是绑着他一起踏上了送钱的旅程。
卢十四被迫与其一起运送钱币。
此次旅程,又搞笑又惊险,还带着一些感动。
他们俩性格迥异,一个油腔滑调,一个冷酷执拗,这一路上没少较劲儿。共同经历了种种磨难,才逐渐化敌为友。
在当时艰苦危险的环境下,别说身上还带着那么多钱,实际上就连活命都是问题。
卢十四本就是城破“逃跑”的老兵油子,起初他只想发财苟活。
郭元正不光得保护钱款,还得防着卢十四,无论他怎么打探,到底去哪儿,钱哪儿来的,郭元正始终未透露半个字。
直到一起经历了风险,才掏出染血的转账文书告诉卢十四:这钱,是龟兹城送往西州的军费。
两人一路在沙漠里跋涉,饿得眼冒金星,终于到了一处客栈,郭元正却只是向店主讨了一碗水,“抠抠搜搜”不愿意拿出钱来。
包里明明有那么多钱,却只能啃着硬邦邦的干粮,卢十四一脸不解。
他还多次“好意”劝说,这么多钱,可以在周边买它几十亩地,讨几个漂亮老婆,天天喝酒、顿顿吃肉......
终于,郭元正说出了真话,原来,这些钱是唐军的军费。
西州城里的士兵已经被围困了25年,杳无音讯,驻军将领郭将军几次派人回长安,都死在路上,有一次终于联络上了,年号都变了。
此时,叫花子卢十四也被发现其实拥有士兵的身份,同僚们为了让他送家书拼死将他送出了城,全军覆没。
亲历战争,目睹战争残酷的卢十四其实早已失去了早些年的斗志,面对郭元正的一腔热血,他很无奈,敌军几十万人马,这点钱有什么用?
郭元正眼神坚定,“哪怕能多换一车粮草、一把刀、一支箭,就能多让一个敌人知道,这是我大唐。”
“只要大唐的钱币还流通在这里,大唐就在这里。”
因此,爬也要爬到西洲城。
郭元正没有坚持到西州城,途中遭遇劫匪,为了守护军饷,力战而死。
拿到所有钱的卢十四自由了,抱着所有的钱,他内心满满都是即将迎来的美好生活——天天喝酒、顿顿吃肉。
西州城?不重要了。
当然钱还是到达了西州城,分文不差,就像当初郭元正所说的一样,爬也要爬到西州城,这一次,爬去的是卢十四。
天天喝酒、顿顿吃肉的诱惑终究没有抵得过他的内心,他完成了“大唐漠北最后一次转账”。
当他将钱币送到西州城,发现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走出城门后,卢十四情不自禁唱起军歌,沧桑悲壮。
不远处传来的,是军人们嘹亮的歌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是营帐里相送的老兵们曾经的样子,是五十年前的他们。
▍一段真实历史
其实,短片里的内容,曾在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发生过,就在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朝在西域设立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及西亚地区。
一千多年后,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已在时光的侵蚀中变得斑驳而模糊。
当滚滚硝烟和丝绸之路上的驼队都已远去之后,安西与北庭分别各有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新名字——吐鲁番、吉木萨尔。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岌岌可危,为平叛,安西军精锐尽数前往中原,只留下几千兵士镇守,对抗周围几十万的敌军。
驻军内调大大削弱了唐军在西部的防御势力,吐蕃军队乘虚而入,举兵犯境。郭子仪的亲侄子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继尔朱某之后,担任安西四镇留后。从此,郭昕始终没有离开过安西。
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大减,再也无力控制西域。公元766年,吐蕃趁机攻占河西走廊,切断西域同大唐的联系,驻守安西、北庭的唐军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一次次派出信使,一次次杳无音讯,甚至连唐朝换了新皇帝、改了新年号都不知道。
当时镇守龟兹地区的是唐朝著名将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面对吐蕃经年累月的围困,郭昕和他的守军们没有放弃,他们与龟兹当地民众团结一致,一边厉兵备战,一边耕作自养。
他们不仅在粮食上实现了自给,还在战马、兵器、钱币等物资上一样能够设法自行解决。
大唐皇帝年号换成“建中”整整两年之后,安西守军才知道这个消息。
为了鼓舞士气,西域守军在钱币上铸“大唐建中”的字样。
终于,公园781年的一天,长安城里出现了安西使者的身影,使者迂回绕道抵达京城,所有人都以为西域早已丢失,他们却告之,安西将士依旧在苦苦坚守,为国尽忠!满朝文武皆怅然落泪。
而从郭昕765年赴安西担任四镇节度使留后算起,他已经率领将士在安西整整守了16年。
震惊不已的唐德宗,口述一道封赏:所有官兵将帅,连升七级!
然而,感动虽感动,大唐却没有派出一个援军。远在安西的将士也无法享受这份殊荣,留给他们的,只有等不到援军的浴血奋战。
公元790年,安西、北庭都护府遭吐蕃攻袭,大都护李元忠竭力死战,没于阵中,都护府七千唐军全部战死。
士兵们忠心耿耿、苦守飞地的这一幕在当时的朝廷引起巨大的轰动,唐德宗派遣使者颁诏嘉奖将士,郭昕升迁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
公元791年,于阗、疏勒两附属国弃绝与唐朝的关系,转而臣从吐蕃。
公元792年,西州、焉耆陷落。自此西域只剩下安西都护府。
公元796年, 吐蕃军大举围攻龟兹,欲拔除唐军在西域最后据点。唐朝安西军据城苦战,等到回纥怀信可汗的援军,两相夹攻,将吐蕃军杀伤大半,“四散落逃、尸骸臭秽”。
公元808年大雪漫飞的冬天,当年留下来守安西的兵士,一守就是42年。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已成垂暮之年的老人。郭昕镇守的安西四镇,战略要地几乎全部失守,只剩下最后一座孤城——龟兹。
城内,是古稀之年的郭昕,和一群千余人的白发苍苍、垂垂老矣的大唐安西老兵。
城外,是满天黄沙,和望不到尽头的吐蕃十万精兵。
生还是死?投降还是殉国?
对于郭昕和安西将士而言,从来只有一个答案,即:死守大唐!
抗击吐蕃,守住国土,是这一群大唐士兵的使命和信仰。
那一仗,安西军全部战死,安西都护府最后一任大都护武威郡王郭昕壮烈殉国。
郭昕和安西军的事迹让后人极为震撼,因此他被称为“铁血郡王”。
古往今来,论铁血论悲壮,估计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吧。
谁能在与祖国隔绝联系后,还能在强敌环伺中坚守阵地42年,最后还带领千余老兵迎战10万敌军精锐?
每当想到最后那一战,总有一种莫名的难过与震撼。
就像《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这个短片里,是什么让铮铮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兵?为什么几袋铜钱需要用生命去守护?
一切答案,就在军歌里,飘于大漠与星空。
中国人,从未改变对使命的信仰。
------------------------------------------------------------------
【作者简介:西郭书生,襄阳西郭外,乡野一书生。出生于襄阳西部的保康县,笔名董守一。讲自己的故事,也讲别人的故事,还有山水花草,和那几本书。不成篇章,只求有趣。毁誉褒贬,一任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