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正要准备做饭,手机响了,是班级群里的信息: @卓爸爸 我是路父亲,孩子被打6次了,明天开始带板砖上学,再被打就还手,生死不论。
瞬间懵了,这是要闹哪样?都需要带板砖到校了,还生死不论?作为班级的班主任,我当然有责任和义务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孩子撂在一边,赶紧给这位路爸爸打电话。据路爸爸说,孩子回家后,很不高兴,和他说卓在学校时打了他。路爸爸感觉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为了给孩子撑腰,所以和路一起在班级群里发了这条信息。
从一年级接这个班,曾与路爸爸交流过,路有一个双胞胎弟弟,而路上学前一直跟随爷爷生活,一年级开学才来到城市与父母弟弟一起生活。由此父母感觉孩子内向胆小,曾要求换座位不在后排以融入集体。
而路在班级属于比较老实但并不孤僻的孩子,课下经常会和周围的男孩一起玩笑,在任课老师眼中,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孩子。
就今天这件事,经沟通路爸爸并不了解两个孩子之间的前因后果,一听到自己一向认为弱势的孩子被欺负了,火冒三丈,觉得必须要教会自己的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尊严,命都可以不要。
作为教了两个孩子两年半的老师,可以负责任地说,两个孩子本质都不坏,平时也很少有同学举报打架。(三年级的孩子,有打架的一般会有同学报告老师)而路爸爸在家长群里发出这样的信息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01 孩子被欺负,家长首先要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一遇到孩子在校磕了碰了被打了,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往往一时头脑发热,在班级群里发出过激的言语,更有甚者,两个孩子的父母群里开启骂战,互相指责对方孩子和对方教育方式的失败。
孩子被欺负,能够回家跟父母说,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分享,期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安慰,对孩子来说,这本身是一件好事,是孩子排解自身负面情绪,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这时候,父母要做的是头脑清醒,控制自身情绪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引导孩子表述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基于成年人的经验对孩子所处困境给予必要的理解,指导孩子学会处理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方法。
此时,如果家长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火冒三丈,甚至觉得孩子不还手太懦弱而生气地做出举动,替孩子出头,可能会暂时让孩子觉得受到了父母的庇护,但是却因此会助长孩子作为受害者的优越感,以后遇到此类事件,除了继续寻求父母庇护,仍然不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家长也要继续在此类事件中继续纠缠。
02 孩子在校被欺负,家长请将调查权还给老师
如果孩子回家诉说自己在学校被打,家长在保持冷静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将事情反映给老师,让老师去调查事情前因后果。
小学低中年级,孩子表述事情前因后果的能力还不强,还有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会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将过错全部退给对方,期待获得父母的关注和保护。
而老师面对的是相同的两个孩子,不存在情感上的厚此薄彼,让两个孩子当面锣对面鼓地辩论,同时,还有其他孩子可以作为目击证人,老师比家长更能够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出公平公正的处理结果。
03 孩子被欺负,家长更应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
学校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孩子之间的交往对孩子今后的生活和性格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在群体中被认可、被接纳更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应该带上望远镜,多观察,少参与。
孩子被欺负,家长应该跳出感性的圈子,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和孩子一起分析面临的问题,共同判断各种解决方法,最终选择最恰当、孩子最能接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孩子的世界,大人只是一个旁观者。孩子如何在群体中愉悦地与他人相处,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种能力才是孩子将来生活所必需的,家长应该像老鹰一样,让小鹰学会生存的必备能力。
孩子教育无小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在孩子面前,始终要以身作则,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错失培养孩子能力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