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关于胎教
关于母乳喂养
关于月嫂
关于纸尿裤
关于婴儿车
关于幼儿说话
自古以来,妇女在怀孕初期的几个月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有的人就想改变它。上世纪中期,德国一家制药公司生产出一种用于治疗孕妇呕吐、失眠等妊娠反应的药品,俗称“反应停”,当时被宣传为对孕妇无任何毒副作用。该药品除了在德国(西德)被广泛使用,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风靡一时。结果其后几年间,这些药品使用国家新出生的婴儿大量出现严重先天畸形,典型症状为四肢残缺短小,整个人的形状像海豹。“海豹肢症”后来被证实和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直接关系,这一惨痛事件被称为“反应停事件”。
重提这段历史是想说,自然法则是简单的、美的,也是庄严的,一切对自然法则的违逆,都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惩罚。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对童年越来越生疏,所以家长们在养育孩子中,越来越依赖技术和产品。虽然主观上都是想做得更好,想给孩子更多,客观上却可能给孩子的发育或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反应停事件”是一个极致,非常容易被发现和中止,而生活中有太多的细节,因其平常而容易被忽略。本文就当前人们在育儿问题上的一些普遍的反自然做法给予分析,提醒年轻一代家长在育儿中尽量回归自然,使育儿这件事更接近自然,趋于简单和美好。
关于胎教
胎儿和母亲是完整的一体,相当于母体的一个器官,一切需要都必须依母体为介质来转化吸纳。犹如胎儿需要的营养必须首先吃进孕妇嘴里,由母体输送给胎儿,不能用针管打进子宫里一样,“胎教”的落脚点也应该在孕妇的情绪和感觉上,而不是采用某种物理手段,跨过母体,直接给肚里的胎儿递去点什么。
例如,为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有人对着肚子放音乐,以期肚中的宝宝能听到,并且所选乐曲都是“高雅音乐”,或儿童音乐。如果孕妇本人喜欢这些,那应该不错;如果孕妇不喜欢这些,甚至有些烦,她真正想听的是流行歌曲,那么流行歌曲才是最佳的胎教教材。并且,这音乐是要放给孕妇听,而不是直接放给肚里的孩子听。曾有媒体报道孕妇整天把录音机放到肚子上,声音开得大大的,结果损坏了胎儿的听力。现在市场上还有胎教儿歌,要孕妈妈每天读给肚里的孩子听。如果孕妈妈时间充裕,也喜欢这些,读一读倒也无妨。否则,不如把它们暂时搁置起来,待孩子出生后再说。在孩子未出生时,妈妈自己读一些优秀的图书,看一些好的演出,参观一些高水平展览,应该是更正确的选择。
胎教的影响是由情绪作为纽带产生的。凡让母亲愉悦的东西就是好的,就适宜用来做胎教,否则就是无效的或负面效果的。比如从理论上说,看一场美术展览比逛一下午商场是更好的胎教选择,但如果你实在不喜欢看美术展览,对此没什么感觉,却非常想去逛商场,那就不要犹豫,逛商场去吧。此种心境下,逛商场就是比逛美术馆更好的胎教行为。
当然,凭感觉选择要有底线,不能不管不顾地放任自己。比如平时你喜欢看恐怖片,或喜欢玩紧张刺激的游戏。怀孕之后,就应该暂时戒断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的行事原则,这一点对于孕妇尤其重要。母体的紧张、恐惧、愤怒、忧伤等等,对胎儿都没有什么好处。胎教的最高原则是让自己身心舒泰,基本判断标准是:凡内心向往,有轻松感和愉悦感的事就是对的;凡有些勉为其难,感觉有压力或有些烦躁的事都应该是不对的。
现在市场上贩卖的胎教产品胎教概念不少,除了各种“胎教仪”,还有人建议定时用手电筒照射孕妇腹壁,增加对胎儿的刺激。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反自然的做法。“胎教仪”无非是些音像产品,且不说内容是不是被孕妈妈喜欢,仅仅是绑到腰上,就有可能损害胎儿听力,还无形中增加了辐射的危险。而用手电筒照腹壁,即使能引起胎儿的活动又怎样?胎儿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凭什么要你从外面来控制呢?
关于母乳喂养
如果母亲对亲自哺乳这件事有信心,并且坚持,绝大多数都可以成功。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我女儿圆圆出生后,开始我的奶水不够,小家伙总因为吃得不够满足而生气地大哭。我很着急,担心饿着她,就想到要给她加喂牛奶。我母亲淡定从容地对我说,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口粮来的,哪个当妈的能没有奶?一口牛奶都不要加,你就让孩子多吃,奶水越吃越多。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坚持不加牛奶,女儿一哭就哺乳,不看时间,随时随地喂,能吃几口吃几口。
由于喂奶次数多,且小家伙吸吮用力,我的乳头很快就破了,每次喂奶都痛得钻心,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揭疮疤”,尽管这样,我还是咬牙坚持住了。同时,我自己每天多喝水喝汤,保证供给充足。事实果然如母亲说的那样,奶水越来越多,大约半个月后就很多了,简直像喷泉,多到圆圆都来不及从容吞咽,每次吃奶都上气不接下气的,喉间发出很响的换气声。
现在想来,我的母亲不但是个经验丰富的育儿专家,深谙“奶水越吃越多”这个生物进化论中用进废退的原理;同时还是个哲学家,她的“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口粮来的”让我坚信,上帝给我一个孩子,就一定赠予了我一份奶水,我既不需要怀疑这一点,也不能用任何理由剥夺女儿自己带来的最好的口粮。最不济的母乳也强过最好的牛奶,母乳是奢侈品,优质牛奶是合格品,劣质牛奶就是危险品。这份恩惠岂止是孩子独享的,家长也跟着省多少力多少钱。
吃母乳还是吃牛奶,这不单是营养方面的差异,也是儿童内心安全感的差异。孩子在妈妈怀里,小嘴吸吮着母乳,这是母子间最自然最原始的亲情交流。一股自母亲胸膛流出的奶水,像一条美丽的丝带,日复一日编织着亲密的母子关系,这个价值又如何估量呢?
现在很多妈妈都奶水不足,用奶粉喂养孩子成了常态,奶粉市场极为繁荣,电视广告特别多,“给孩子赚奶粉钱”也成为很多年轻爸爸表示要努力工作的口头禅。近年来大家信赖的名牌奶粉和进口奶粉不断被曝出问题,人们更努力地去发现和购买更好的奶粉,却忽略了最好的奶水就长在母亲身上。不是妈妈们没奶水了,而是人力过多地介入自然的安排,扰乱了母亲的哺乳状态。 在哺乳这件事上,另有一个误区是“定时喂奶”。一些专家抛出定时喂奶的概念,理由是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于是一些妈妈宁可焦急地盯着钟表熬时间,也不肯马上去哺喂饿得哇哇大哭的孩子。婴儿的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慢慢清明。成人那么急于去改造孩子,急着培养好习惯,这是多么不自然的一件事啊。
国际母乳协会有一句著名格言“看孩子,别看钟”,再小的婴儿都不是机器人,母爱的直觉可以胜过任何教科书。“母亲不需要计算自己给孩子喂奶的次数,就像她不需要计算亲吻孩子的次数一样。” 短见者最易膨胀。在自然面前,掌握了一点点技术的人类,经常企图用自己的脑袋取代上帝的思考,伪概念就这样产生了。围绕孩子的伪概念现在特别多,其原因可能是孩子太幼小,无力进行自我陈述,这给一些人留出制造伪概念的余地。现代母亲要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天性,防止其退化,越是高学历的人,越要注意这一点。
有一位曾到国外留过学的妈妈,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儿子。她怀孕期间从书上读到“恋母情结”这个词儿,忧心忡忡,就决定不让孩子直接吸吮她的奶头,从月子里开始,天天定时把奶水挤出来,存放到冰箱中,然后用微波炉加热,奶瓶喂孩子。两年后小女儿出生,为了上班和断奶方便,同样采用挤出、冷藏、奶瓶喂的办法。她的两个孩子没有经历断奶的困扰,以至于她觉得这真是个好办法,到处推荐。但两个孩子的身体都有些问题,都是从婴儿期罹患湿疹,越来越严重,浑身上下几乎体无完肤。家族中没有这样的遗传病,医生也搞不清楚病因,只说湿疹病因很复杂。 疾病反映了孩子免疫功能的低下,这是否和她反自然的哺乳方式有关?即使病况和哺喂方式完全无关,经过吸奶器、冰箱、微波炉、奶瓶这样一趟长征的奶水,质量肯定不如乳房中直接流出来的。奶水的质量被打折,从没含过妈妈的乳头也是孩子的遗憾。而一个母亲如果没有亲自感受过一张小嘴在乳头上的吸吮,又如何能完整地领略生儿育女的幸福呢? 还有一些母亲不愿意给孩子哺乳,可能是潜意识中害怕自己体形变化,或嫌麻烦。事实是,很多证据或研究都支持哺乳更有利于恢复体形。我认识一位著名演员,她不但坚持母乳喂养,而且拒绝为任何奶粉做代言,给多少钱都不做。她的行为让人敬重,她的身材和美貌也没因为亲自哺乳有任何改变。哺乳母亲的体形会不会变化,是否仍旧美貌,不是哺乳本身决定的,而是她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决定的。做母亲的如果能把兴趣点放在“妈妈”这个原始角色上,而不是力图追求自己的社会优越感,就更容易贴近自然。
关于母乳喂养,最后还要说一下断奶和添加辅食的时间问题。因为现在关于这一点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建议早一些,有的建议晚一些。人为的争吵当然各有理由,也许都能自圆其说,但“自然”其实早已给出了答案: 孩子一般6个月开始长第一颗牙,这是自然在告诉父母,小家伙开始具备咀嚼功能了,应该添加辅食了。此后,牙齿不停地长出来,这意味着辅食量及品种应该不停地增加。到两岁半左右乳牙全部长齐,那就是自然在宣布:现在,孩子在咀嚼和消化方面已基本成熟,大人吃什么,就可以给他吃什么了。断奶的时间应该和添加辅食的时间相辅相成,哺乳量和哺乳次数逐渐减少,自然断奶最好,尽量不要生硬断掉。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喂辅食及断奶时间会有出入,尤其断奶,一岁以后早断晚断没有太大出入。或出于客观条件所限,在某个时间必须生硬断掉,这也不会有太大问题。只是,我们一定要尽量关注自然给出的提示和参考标准,在生活中尽量围绕这个提示和参考标准来做。
关于月嫂
月子保姆近几年变成“月嫂”,名称变了,工作内容也变了,由买菜做饭变为产妇护理和婴儿护理,成为专业工作者。哺乳是新妈妈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很多人的初期哺乳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需要催乳或消肿胀,这方面有经验的月嫂确实是可以帮一些忙,协助新妈妈顺利实现母乳喂养。
但现在也有不少月嫂在母乳喂养上对新妈妈形成障碍,比如有的人会极力推荐婴儿奶粉,从婴儿营养和产妇恢复体形等方面来劝说新妈妈减少母乳喂养,甚至放弃母乳喂养。还有些月嫂特别喜欢用一些“规则”来规范新妈妈们,比如眼看着孩子长时间大哭,却不允许妈妈去抱孩子,也不允许妈妈及时给孩子喂奶,用各种理由解释这样做的科学性。天知道这些道理来自哪里,是出于推销或偷懒?还是为显示自己很专业? 面对一个柔嫩的小婴儿,新妈妈都会感到惶惑,如何不被别人忽悠,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母爱的直觉去感觉事情自然不自然,不自然的一定是有问题的。例如,现在月嫂们最常做的一件事是给婴儿做“抚触按摩”,这件事有意义吗?下面这位爸爸的感受有一定代表性。 这位爸爸和他妻子都是博士,三十几岁才要孩子。在孩子将要出生时,他们有些惶恐,不知该如何“科学育儿”,就到月子中心精挑细选了一位“金牌月嫂”,这个级别的月嫂工资要得很高,超过他的月工资,博士觉得只要有利于孩子的护理,花点钱没什么,就咬咬牙订下来了。孩子出生第4天月嫂开始来家里上岗。她首先是给正在酣睡的宝宝做婴儿被动操,活动一会儿婴儿四肢,然后滴一些婴儿浴液到小浴盆里,给孩子洗澡,洗完澡后做“抚触按摩”。 月嫂往手上倒一些婴儿按摩精油,开始从头到脚地按摩起来,手过之处,小婴儿的皮肤立即变得通红,本来一直迷迷糊糊犯困的孩子这时挥舞着四肢,大哭起来,父母在旁边看得心惊肉跳,不停地说“轻点,轻点”。待月嫂终于做完全套按摩,孩子已哭得声嘶力竭,甚至连奶都不肯吃,在妈妈怀中被安抚了好久,才平息下来。第二天博士和妻子对这个抚触按摩就深感顾虑了,觉得没必要,有些不想做,月嫂这时拿出专业技术范儿,给他们讲按摩如何能促进孩子肌肉骨骼甚至神经系统的发育,两个博士莫名其妙地又被说服,然后又和孩子共同经历一场磨难。第三天,他们不再犹豫,坚决地阻止了月嫂的抚触按摩,也不要月嫂来给孩子洗澡,只让她帮忙干点简单的家务。
这位爸爸很庆幸自己没有为了心疼退不回的钱而让月嫂把抚触按摩做下去。他说,后来想想自己学历虽高,做了父亲却变傻了。那么小的孩子,皮肤那么娇嫩,洗澡要什么沐浴液?又有什么必要做按摩?自己出生在北方农村,小时候连洗澡都很少,吃得粗糙、穿得简单,后来不也是全县高考状元,且读到博士嘛!而且那个精油,瓶上标的虽然是纯天然植物提炼的,谁知道是什么化工产品,天天给孩子身上用一大把,又隐含着多少风险? 任何劳动群体都值得尊重,前提是其工作是有价值的,且工作内容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程度相匹配。如果玩弄概念,折腾人,尤其折腾弱小者,就不能不受到批评。
企图用人力来生硬地打破婴幼儿固有的生态平衡的做法一直有,现在越来越多。制造一个概念,就可以开拓一片市场。当代父母,除了学习新知识,还必须捍卫自己的天性,努力返璞归真。 抱孩子的姿势需要有人跟在旁边指点吗?给孩子洗澡需要别人代劳吗?照料孩子必定需要很多人介入吗?“如果我不做到从一开始就亲手料理他的吃喝拉撒睡,我就不会透彻地了解他,他也不会信任我、跟我建立最亲密的关系。成功教养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这个了解是从襁褓期开始的。”没有比父母更内行的婴儿护理专家,当你深爱着怀中这个孩子时,婴儿护理技巧就天然地来到你手上。
关于纸尿裤
纸尿裤确实带来不少方便,但不宜过度使用。纸尿裤的广告诉求经常是“不渗露”,那我们就从这三个字来想一下,受益人是谁?受罪的是谁?比如有的妈妈懒得半夜起来给孩子换尿布,又不忍心让孩子在湿褥子上睡,就每天晚上给孩子包纸尿裤。这些妈妈没有细细地想一想,倘若你不能接受半夜不换尿布的做法,纸尿裤就更不该使用,不渗露的纸尿裤不过是让一包尿全部兜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来说,是不是比不换尿布还糟糕?所谓纸尿裤干爽,这只是针对妈妈的感觉而言的。如若不信,请妈妈们想一想,所有宣传干爽舒适的卫生巾,哪一种真的让人干爽舒适了? 其实半夜换尿布并不是件必须的事,只要孩子不在意,不哭,就没必要去换,白天保持宝宝的小屁屁干燥,注意不要起尿布湿疹就可以,这样家长的睡眠和孩子的睡眠都不会被过分打扰。当然,并不是说纸尿裤一定不能在晚上用,本文意在强调,纸尿裤要尽量少用。
婴儿最好的尿布还是传统的纯棉尿布。洗尿布可能有些麻烦,建议买一台小型洗衣机,专洗尿布,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并且从开销上来说,比大量使用纸尿裤可能更经济,同时也更环保。 有时候,我们过分受宣传的影响,或是心底有懒惰思想作祟,就会变得思维简单。我在小区广场经常见到一位奶奶,她的小孙女整天包着纸尿裤,孩子小屁股长了湿疹,大腿根都磨红了,可以想象孩子一定很痛苦。这位奶奶嘴里抱怨纸尿裤把孩子捂得厉害,却经常是一边和人聊天,一边把小女孩的下身露出来,晾晒一会儿,转身又把纸尿裤给孩子包上。我惊讶于家长对孩子的不体贴和不尊重,终于忍不住,建议这位奶奶不要再给孩子使用纸尿裤,也不要那样在大庭广众下晾晒孩子。奶奶惊讶地看看我,然后表现出不以为然,懒得搭理我。 我还收到一封家长来信,说她9岁的女儿手淫严重,问怎么办。家长陈述的原因是孩子小时候一直用“尿不湿”(纸尿裤的一种),使女儿从小就有阴道炎,反复发作,所以需要经常到儿童医院找医生检查开药,回家还要清洗和上药,使女儿的外阴常被碰触,这导致孩子发生手淫。
我倒不认为阴道炎的治疗是手淫的诱因,在这里也不讨论这个。只是觉得,家长居然可以长期使用尿不湿而使孩子产生慢性炎症,为什么不在孩子刚刚出现不适时立即停止使用?看来像前面这位奶奶一样,眼里只有产品没有孩子的家长还不少。
现代生活,商品广告无孔不入。不能说广告一定是不好的,但我们的生活不能过分被广告左右。尤其在儿童用品的使用上,由于孩子的柔弱,更应考虑它对孩子的适宜性,要警惕商家对儿童的过度消费。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科技信仰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宗教,它是17世纪基督教衰退后人们为自己建立起来的新宗教。这种过于迷信技术力量、带有反自然倾向的行为,必将给人类带来麻烦。当下家长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如何让孩子的生活尽量简单、朴素、自然,而不是市场宣传什么,就把什么搬回家。
关于婴儿车
经常在公园看到父母用婴儿车推着孩子散步,有时还跟着爷爷奶奶,在怡人的环境中一家人有说有笑,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婴儿车里孩子的表情,会发现他们多半神情索然,落落寡欢。
孩子的状态并不意外,把我们置换到孩子的角度上来感觉一下,刚刚一两岁的小人儿,既不懂得欣赏美景,也听不懂别人的话,离父母又有这样一段距离,没有交流,没有肢体接触,这样的天伦之乐于这小小的人儿来说,有什么可乐的呢? 设想另一种情景,一家人逛公园时,四个大人轮流抱着孩子,边走边跟孩子说话,讲讲这个,讲讲那个。如果孩子已经会走路了,不时地把他放下来,走一走,摸摸地上的土或砖,捡颗小石子或小树棍,拔一根草,晃晃路灯杆……同样是逛公园,走同样的路线,孩子感知的东西会完全不一样。
童车确实能带来方便,适度使用童车很有必要,尤其独自带孩子外出或赶路时。但不要养成依赖习惯,不要一带孩子出门就推婴儿车,并且一推出来就一直让孩子在车里待着。偶尔使用一下,童车是帮手;使用太多,就会变成一道语言交流隔离带,或是束缚孩子腿脚的绳索。而且,习惯在童车中待着的孩子,会对童车慢慢产生依赖心理,越来越懒于使用自己的腿脚去走路。所以现在,我们在公园里或大街上会不时看到,已四五岁的孩子还要家长用童车推着走的情景。
家长一定要珍惜怀抱孩子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你的体温,方便和你交流。买根抱孩子的背带,体力劳累就减轻不少,双手就可以空出来,非常方便,而且这样还可以减肥。不要担心抱孩子太多会把孩子“惯坏了”,这种担心没有来由。拥抱本身不会惯坏孩子,经常得不到父母拥抱的孩子才会有问题。有过“皮肤饥饿”经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深刻的不安全感。如果说有的孩子不抱就哭,原因不在抱得多本身,应该是孩子在其他方面经常性地心理受阻,内心有委屈感或失落感,下意识地用哭来表达情绪。况且,即使你的孩子天生比别的孩子更喜欢让家长抱着,也不是件坏事,孩子几年间就长大了,用不了几年,父母想抱也没有那么大力气,而且孩子也不让你抱了。记忆中有许多怀抱孩子的印象,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不要让没有意义的习惯或产品统治你的生活,不要让物质太多地介入和孩子的相处中。孩子不仅需要父母心中的爱,也需要你实实在在的体温。童车只是个微型托管所,父母的怀抱则是一个温暖的乐园。
关于幼儿说话
初学说话的孩子一般都口齿不清楚,尤其发不了舌尖音,比如把“河流”说成“河牛”,这非常正常。家长不在意,孩子长大慢慢就好了。这犹如刚学走路总是跌跌撞撞的,无须对孩子进行任何训练,到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走稳当了。如果家长把这种正常现象看作是不正常,着急去训练孩子,很有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育。
有位家长为了让刚刚一岁半的孩子口齿清楚,天天用小饭勺调整孩子的舌头,训练孩子发音,本来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突然不再开口说话。孩子的异常表现把她吓坏了,以为孩子突然得了“自闭症”,幸亏孩子奶奶凭感觉断定是小饭勺惹的祸,及时阻止了她的训练,并坚持不让她带孩子去医院看心理医生,也不让她在说话上再和孩子纠缠,过了近一年,孩子才又慢慢恢复说话。
还有一位妈妈,她儿子3岁,说话吐字虽不太清晰,但是很流利,妈妈一直没觉得孩子说话有什么问题。可有一天,家里来个亲戚,说孩子口齿不清楚,原因是说得太快,要孩子说话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还做了示范,并不停地纠正孩子。结果第二天,孩子就一个字一个字说话,说得很慢,脸上有紧张的神情,而且还有点结巴。妈妈急了,说怎么结巴了,慢慢说,不要急。孩子就更紧张,更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往外蹦着说,结巴得更严重!亲戚走后,妈妈告诉孩子可以像以前那样说话,没问题。但孩子却不能马上改回来,说话一下变得很少,只要开口,总是慢吞吞的,还是有些结巴。妈妈再不敢提如何说话的事,过了好久,孩子才克服了结巴的问题,但流畅程度似乎不如以前。
这位亲戚虽是好心,却纯属没事找事,这样的“热心人”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我自己也曾遇到过。
我女儿圆圆3岁时,有一天我带她去我工作单位。一位孩子已上中学的同事听到圆圆不会发舌尖音,比如把“六十六”说成“拗希拗”,显得很吃惊,郑重其事地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是不是口腔构造有问题。我不知她的孩子三岁时说话有多清晰,但我知道圆圆肯定没问题,作为母亲我了解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喜欢圆圆那种发音的样子,感觉非常可爱,所以对同事的建议一笑了之。不记得圆圆什么时间不再把“六”说成“拗”,就像我不记得她哪天从一个胖嘟嘟的幼儿长成一个四肢修长的少女一样。“自然”远比我更高明。 中国传统文化讲“道法自然”,这其实是一个普世法则。可我们现在在养儿育女的问题上,做了太多反自然的事。几乎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恨不能用人力来控制。 当人们对童年越来越生疏时,儿童的正常表现就纷纷被看作“问题”,各种“训练”便应运而生了。感统训练、哭声免疫训练、排便训练、爬行训练、注意力训练、抓握训练……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养育儿童却越来越不自然,越来越粗野无知。有多少人在对孩子以爱名义进行控制,以反自然的手段,扰乱孩子的正常发育,甚至逼孩子退行。
我听说有一家人,嫌孩子吃饭太慢,一口饭在嘴里嚼半天咽不下去,就天天把所有的食物用搅碎机打成糊糊,把糊糊灌到奶瓶里给孩子吃。结果孩子两岁多了,还不会咀嚼,什么东西放进嘴里,只会整个儿吞咽下去。这种奇葩做法家长是怎么想出来的,难以想象。 很多连猴子都知道的事情,人却糊涂了。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有的能很快看到后果,容易被发现,容易中止;有的损害则十分隐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现。“约翰也许会因肾病而死,玛丽也许会死于癌症,但他们都不会去想,他们一生的贫乏、不快乐和被压抑的情感生活和他们的病有什么关系。总有一天,人类会把他们所有的痛苦、仇恨和疾病的根源,追溯到他们违反生命文化现象上。”仰面唾天,那口痰会落回到自己脸上——这就是反自然的结果。 爱因斯坦认为,“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有着庄严的和不可思议的秩序。几乎所有造诣深厚的科学家都对自然的和谐与规律发出感叹,并充满宗教般的崇敬和痴迷。”自然是我们永恒的老师,她让我们变得单纯,缓解着我们的焦虑。“一旦真正理解了自然界的力量,就必然会获得寄托着一切幸福的灵魂深处的安宁。”
心得体会——
再聪明的人,也不能做到用上帝的视角思考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有的能很快看到后果,容易被发现,容易中止;有的损害则十分隐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现。年轻父母一定不要轻信所谓的“专业”,多从孩子的角度体验感悟,做到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