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的相遇,铸成了这一场在文学史上的佳话。
在杜甫的第一段漫游历程中,虽是见识过了秀丽壮美的大好河山,但是漫游的隐形目的并没有实现,到过文人荟萃的大都市,并没有结交到到有权威的慧眼识珠之士,考试落榜。处在及冠之年的杜甫凭着“致君尧舜上”的志向以及祖上杜预的才智和事业,信心满满,未来可期,写出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语。
是的,这时的杜甫是“裘马轻狂”的时期。在回洛阳的路上,他遇到了自在、豪放、飘逸、诗才放旷的李白。此时,三十三岁的、刚游历归程的、未来可期的杜甫遇到了四十四岁的、同时游历的、已经名诗流传的李白,可谓是遇到自己的黎明星。瞬时就被折服。
是承袭了杜预家族传统,一生都在营谋官职的杜甫,是游历期许遇到达官贵人的杜甫,是要“再使风俗纯”的杜甫,此时,却跟着李白去访仙求道,游侠世间。这在杜甫的一生中是一个插曲,也证实了他对李白的崇拜。
李白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耐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同时游历的两人相遇,一拍即合。游侠、访仙、游猎、饮酒、唱歌,一帮志同道合的青壮年的潇洒时光,本就是人生回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这些是杜甫一生中最浪漫、最自由、最得意也是最轻松的记忆,即使是相对于童年。在“忆”“怀”李白的这是诗歌中,更表达了对这一时期的回味。
对李白的诗才的喜爱,杜甫从来不吝啬,在写给李白的十几首诗歌里面,直白又炽热。“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中,政治的动乱,经济的萧条给文艺带来的创伤,先一辈的王维、李白相继离世,岑参也结束了新开辟的边塞诗,下一代的孟郊还在童年,韩愈、白居易还没有降生,诗坛进入了一个暂时休息的状态。这对于以“吾祖诗冠古”自傲,有“诗是吾家事”使命感的杜甫是一种时代的忧虑。更况在当时的文艺批评中,对杜甫的诗不仅不承认其成就,还在谣言诽谤,这就更加增添了他对李白的怀念,“世人皆预杀,吾意独怜才”。
在杜甫四处寻求引荐的漫游中,李杜的才华,经历,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惺惺相惜。杜甫在“春日”、“冬日”、“天末”思念李白,在每一个身处困境,需要精神寄托的时候,怀恋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在每想到不能放弃“精神家园”时,怀念李白,“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两人是心有灵犀,相互听得懂的人,“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对于相遇,重逢,各自期待。“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海阔天空的李白也“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李白的浪漫、洒脱、自在,是杜甫一生的追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却是杜甫一身的纠结点所在,在与李林甫的明争暗斗中,在讨好当权者寻求援引中,在赠诗豪绅乞求生存中,估计内心深处多次吟诵偶像的这几句诗,但是,杜甫一生自始至终都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对有权阶级的自由洒脱是他一生都没有跨越的坎,试想杜甫但凡有一点对于掌权阶级的傲气,估计悲剧也不至于那么鲜明。
得不到的在骚动,这也许更是的杜甫念念不忘的一个原因吧,李白不仅仅是李白,他更是李白式的生活方式,是那种洒脱、自在的精神,是杜甫可望不可即的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