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之十九: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
从小到大,我们就听说“英语很重要”,我们这一代的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学到大学毕业学了十年英语,如果读研究生、博士生那还要继续学。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教英语了,那算下来就是十几二十年了,可毕业后能用多少英语呢?
除了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外,还会多少?为什么这么多人这么多年学不会英语?
可以肯定的是,习得一门外语,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明显并不是受限于智商,为什么难住了那么多人?难住了那么大的一个比例?
因为,“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很多人在应考四级、六级英语的时候,通过考试是他们的刚需,通过了也就丢掉了。其实不论是英语、健身还是其他任何技能,当它无法影响你的生活时,你都不能感受到它存在的必要性。
其实,这也不能怪学生,真正应该怪的是英语老师,他除了教书本上那几篇文章之外,还应该告诉我们怎么用英语,不是用来练习口语,而是用来了解国外的媒体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怎么看,和国内的评论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哪种比较客观等等,以此来把英文用起来,一旦有人从中尝到甜头,自然会去不停的用,掌握是早晚的事。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对很多人来说,阅读、学英语、锻炼身体都不是真正的刚需,而真正的刚需则是:找借口。对他们来说,仅仅是觉得这些方面很重要,但实际上可有可无,有当然好,但没有好像也没什么,所以,实际上自然也就没有了。
李笑来说,阅读是他的刚需,就是痴迷于阅读,乃至于读书几乎成了他个人最大的“娱乐项目”,连影视都要排在其后。当你喜欢做某件事,通过这件事情真正感受到了好处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就是刚需。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从来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来的乐趣;对喜欢锻炼的人来说,健身从来不是煎熬,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像喜欢打游戏的人来说,如果让他停下来,对他来说反倒是一种折磨。
当初,李笑来把“用英文阅读”作为他的刚需,刚开始的时候也很费劲,但那是他的刚需,所以挣扎着一直看下去,最终自然也就很自然的看懂了。
最近,我参考一个朋友的做法,每天抽出45分钟的时候阅读英文原版小说,正在看《Lady Chatterleys lover》,已经进行了十几天没落下一天,我要把阅读英文原版书当成我的刚需,看完这套再看《Animal Farm》等,平时也上推特注意资讯、关注国外的BTC论坛等,目标是到2019年可以随意阅读英文资讯和书籍。
在前面一篇文章提到过:物立独行且正确。有什么刚需的人,才可能做到这一点呢?把主动分析当作刚需的人。对他们来说,不停地探寻真相,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是他们的刚需。
俞敏洪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所有最终相对优秀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征:拥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观察那些优秀的人,往往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大脑是可塑的。刚需塑造大脑。
不断重塑大脑,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这是下一节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