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根据这种流行看法而绘制的社会地图一共可以分为三种,也可以说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用来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他先祖的DNA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又借基因被继承下来。
心理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的,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灵伤害。
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叛逆期子女,或者经济状况乃至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这三种地图都以“刺激一回应”理论为基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甫洛夫所做的关于狗的实验。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我们会条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见图3-1)
人类的大脑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画出一张属于自己的社会地图。产生这种地图的方式,是收到一定的刺激信息,通过大脑的加工之后,形成反应行动。大脑通常被形容为处理器,它怎么处理信息,取决于是否用理性分析的模式还是安全保护模式来。采取安全机制模式,往往会绘制作者所提到的三种地图,及对基因,心理,环境的追罪。
在地图的起点,相同的刺激,不同的大脑绘制不同的地图。比如说遭遇批评,追罪基因的,会认为自己就是做不好,就是不善于这件事情,最终在一个可能的领域自己给自己关闭了大门;追罪于心理的,会内疚,会焦虑,最终战战兢兢,无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反而在沟通中处于劣势,无法达到沟通的目标;归罪于环境的,会在地图里加入别人或者环境的影子,是他们的存在和影响,才让自己进入了遭批评的尴尬。
这些地图,刺激与反馈之间存在的影响环节,都带有被动因素,被基因影响,被心理影响,被环境影响。那么怎样破除被动的影响呢?就需要变更为积极主动的影响。
“积极主动”的定义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了人性的这个基本原则,并用其绘成了一幅精准无误的地图(见图3-2),由此发展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影响,需要用自我意识来主导,做出自由的选择。怎么做到呢?四步:
1.产生自我意志:问一下,当前自己的应对模式是不是自己的选择,还是被动的安全应对机制?
2.破除被动意志:发挥想象力,除了这种方式以外,我还可以怎样做呢?最能提现这一点的是,高速路堵车场的广场舞,是破除被动意志的典范。与其在那里怨天尤人,不如开心的跳个舞。
3.核实良知:自我意志的选择,必须符合良知,不能为了自己,丢弃良知。以前有朋友带着一群孩子去欧洲旅行,在酒店里孩子们完全发挥了自由意志,产生了不小的噪音,其实在国内这个很正常,但在那里却把警察引来了。所以,良知,必须是自我意志的重要原则。
4.产生独立意志。经过前三步的积极主动产生的回应,往往会独树一帜,产生了独立的意志。比如说,当下在火车上,我可以选择做的事情很多,那么终我形成的独立意志地图是:车厢相对封闭的环境,对我来说最安全舒服的模式是睡觉,追剧,然而我还可以做什么呢?看书写作,便产生了了相对独立的自我意志。
不是说其他方式不好,而取决于对得起当下的自己的良知原则。对于喜欢看书的我,写作挺对得起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