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出于滋养生命的愿望?还是出于恐惧、匮乏、羞愧、义务?
这是我的非暴力沟通老师——刘轶老师的一句解读。这句话又让我重新审视了我自己!
想到最近我女儿的一件事情:随着她每天读英语的级别越高,难度就越大,每次读不过去的时候就会特别烦躁,甚至说一些“我再也不读了!”“这是谁设计的啊,太烦人了!”有时候还会突然大叫。
我以前的做法:
状态好的时候,会心平气和的和她讲道理“遇到困难很正常的啊,说明你的能力提高了;不会读的咱们点开单词多跟着读几遍就好了啊;当你读过去了,你就突破了自己了,能力就又提高了啊!”
状态不好的时候,“喊什么喊啊,哭就能读过去了,就能解决问题了?那我跟你一起哭好了;甚至还会脑补一些评判:这孩子怎么这样,遇到点困难就知道发脾气等等。”
最后的结果就是女儿不开心的继续读着,我也不开心的烦躁……
带着nvc的意识,带着长颈鹿的耳朵,也许孩子真的不知道怎么转化自己的情绪,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观察:让孩子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我听到你正在大喊,我看到这个单词你读不过去了。你现在也很不舒服对吗?”
感受:让孩子去体会正在发生什么?或者给她几个选项,“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吗?(胸口闷?嗓子堵?肚子鼓鼓的?)你的心情是生气?沮丧?难过?担心?你也不想乱发脾气的对吗?而且也知道这样也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对吗?
需要:借助需要词汇卡片,让孩子选出她此刻的需要,比如支持,理解,放松,信任,选择的权利等等。
请求:我会和女儿说: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发现你经历的这个过程是什么,你怎么做会感觉好一些,你感觉好了,妈妈也会很高兴。
通常孩子也只是需要这样一种倾听,至于要怎么做,答案自在她心中。
我也会真实的和孩子分享我自己有情绪的例子,我是怎么调整和转化的。
和孩子沟通的目的一定是让孩子感觉到“我是被爱的”。而这个被爱是妈妈或爸爸在引导孩子如何爱自己,而不是批评、教育孩子这样做是错的。通常我们犯得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评。
就像老师说的:你的行为是出于滋养生命的愿望吗?
同样我们在滋养孩子的同时,也在滋养着我们自己。当我们感觉好了,才能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