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友人曾经和我这样说过,文艺青年在现在的时代看来就是一个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无力抢夺丰富资源,这些文艺青年习惯龟缩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在内心里为自己贴的一个标签,这样的标签至少可以用来标榜自己内心丰富,精神独立。
开始尝试的去理解这一段话是因为最近阅读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觉得这个老头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通过自己积累,领悟出来的普世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听说曾经还出现过一股“村上春树现象。
这一本书是他历时六年完成的一本自传性作品,在这一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见他揭开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神秘面纱,了解曾经的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在他眼中,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在我们最看重的名利场上他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趣事。
知道村上春树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记忆中那个时候的我同桌喜欢看《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他17部作品中我唯一看过的作品,书里面有很多的经典段落在那些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为人处世,思考方式,现在偶尔回去看看书里的经典片段还是觉得还有韵味。
他的书在今天各大网站上非虚构作品集里销售量还是比较靠前的位置,这个不仅仅是因为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意义的通俗色彩,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是他写作的内容是上契合了当代社会商品市场化的阅读需求。
当然,想要成为小说家或者说是作家我想是每个热爱文字人的终极目标,所以当我们知道这个满脸充满沧桑感的老头成为职业小说家的那种荣誉感,能够坚持一辈子高质量的创作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面的故事真的是娓娓道来,熟悉村上春树笔下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他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有那么一点“不地道”,无论是想法、爱好、音乐品味,还是离奇的遭遇都异于大多数人,在书中的这种种与现代都市保持距离的人物及其生活方式都透露出一种带着喟叹意味的孤独感。
接着我们继续延伸这种孤独感就是我们在这种吸引无数小资产阶级的“孤独感”的背后,似乎总是隐藏着某种意图、某个隐喻,我们清晰的看见他笔下都市主人公最本质的生存状态与最强烈的内在体验,其产生与大都市的生存环境以及货币文化对现代城市生活和个体生存的影响密切相关。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书里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三个形影不离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写作是给谁看?
他用他写作经验告诉热爱文学的人,在今天成为职业的小说家有什么特性?开始写小说的契机和痛苦;文学奖为什么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原创性到底又是个什么样的标准?他在写小说的时候如何积累和选材?如果你读得认真,或许还能敏锐地从这十二篇文章中读出前后不同的写作气氛或者说是他的这些随笔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今天的我们如何能够成为一名小说家?
村上春树说他的存在,可能是往大众心目中的浪漫幻想上,不停地泼着无情的冷水。“住在安稳的郊外住宅区里、过着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日复一日地坚持慢跑、喜欢自己做蔬菜沙拉、钻进书房每天按部就班完成固定工作量的作家,只怕我们谁都不会渴望吧?
坚持写作人的心中总有一种干劲,总是有一种忘我的精神,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经历的种种都可能会成为热爱文学人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记得《岛上书店》有这样一句话一直在影响着我: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在书里面或者现实生活中我们羡慕那些高薪的打工者却不知道他们背后需要承担的责任一点不亚于自己创业的辛苦,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上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
村上春树还在书里形容自己“碰巧是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时间,把美好的目标和健全的野心掌握在了手中”,也说“能把某个目标当作旗号高高地举起,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
所以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的年轻人如很多的80后的一样,经过普遍阅读喜欢上村上春树。
如果可以,我想可能很多喜欢他的读者都会认真地把这本书作为一本不携带任何“村上标签”的“人生之书”推荐给更多的朋友,也许它会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成长的力量。
当我们羡慕村上春树的作品能够在全球畅销的时候却很少人知道他真正是从30岁开始写作他也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坚持写作。
熟悉村上春树情况年轻的一代人还是特别相信这一位心灵上从未衰老的67岁的“年轻人”用耐心和毅力书写的命运奇迹。
他的创作故事真的值得我们佩服,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也不完全是盲目的相信坚持自己的兴趣就可以成功的话题。
2017年的1月1日我和猪四姐去了深圳迷笛音乐节的跨年演唱会,在会场上我们看见很多年轻的喜欢迷笛的音乐人,因为我不懂音乐所以他们在我们的眼中有清一色的特点长发霹雳,他们的人生在我们眼中看起来总是这么另类。
然后我就问猪四姐,你看看他们在地上直接倒头大睡对音乐的痴迷程度如此的高?一个人可以这么随心所欲的真正在艺卖?
猪四姐回答我:不,你不知道其实真正喜欢迷笛音乐的人都是非常的苦逼,非常的穷的,他们很多人在发展自己的兴趣的很多的时候却付不起自己的饭票的,所以你会看见越来越多的音乐人选择艺卖。
听猪四姐这么一说似乎可以想明白了,像村上春树这样优秀的创作者,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似乎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那么他终其一生追逐的梦想是什么?看完这一本书的你会发现他追求的这些梦想真的是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又可以赚稿费,关于什么是梦想,兴趣这本书给很多人挺真切的答案。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被命运选定,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人间制造美好的。
一个人的兴趣如果能够付得起一个人的饭票当然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如果兴趣付不起自己的饭票我们就需要学会在现有的条件下养活自己然后在谈自己的兴趣。
就像大家熟悉的李安导演。他喜欢影视这个行业,在他没有任何的经济压力下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的创作,把自己的兴趣发展起来了,在那些年里一个人多年在家创作,最后出了很多好的作品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他背后那些汗水是我们看不见的,他内心的折磨程度也是我们不能够感同身受的。我们也十分的清楚李安导演的成功我们不可复制。
对我而言目前最需要养成的习惯是书中的恐怕先于动笔之前要做,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
学会观察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不问三七二十一,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并且深思细想、反复考虑。
书里的这个经验的总结在是提醒很多人虽说是“反复考虑”,却没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学会要尽可能地保留结论,有意往后拖。
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结论,而是把那些来龙去脉当作素材,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历历可见地留在脑海里,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到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