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黑泽明《蛤蟆的油》
喜欢读自传体的书,就像看一部电影,短短120分钟,道尽了一个人一生的经历和感受,过程固然精彩,但对结局,总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设想。
就像有的小孩,天生就会如此,在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就幻想着长大的样子,或许在那个时候,他看起来没有同龄的小孩一样的快乐,但是却拥有着不一样的快乐。
那只蛤蟆,如果没有见过自己,它依然是一只蛤蟆,但是它又不完全是,因为它没有完全认识自己。有时候,认识自己是一种惊喜,也可能是一种惊吓,但更多的,却是从零到无穷无尽的探索。
从对这个世界毫无印象,到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个体,或多或少都要经历那么几年,继而逐渐又要从自我的意识中抽离,尤其是在不得不依附于社会环境的时候,又要开始从茫然到怀疑再到适应,只是有的人周期会很短,所以他们看起来活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他们从不会轻易显露情绪,但阅历总不能少,阅历写在脸上,是皱纹,写在心里,是世故,一颗心久经凡尘,就很难再洗脱风霜。
我们的内心总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有的选择,甚至分不清是为了逃避还是真的在追求本我的自我实现,常言道,凡事要遵从本心,才能活出自己;但又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那些违背的天性,才是是一个人进步的动力,顺其自然的发展的,只有惰性。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
所以有时候,认识自己并不见得多么容易,清楚自己当下的感受,而不是去刻意的压抑那份天性,选择正面面对内心的冲突,这虽然要比逆来顺受更难,但至少能够在未来的某年某月某天,和自己认真的聊一次,而不是,悔于当初没有为倾听过内心的声音而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