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话题是恐婚。
其实恋爱多年的情侣大都有或多或少这样的问题,但很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走进婚姻。
我们害怕婚姻,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害怕继续在一起,而是害怕婚姻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世界的事情。
“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这句话,听得太多,好像慢慢就 “洗”成了一个真理一样。听上去貌似挺有道理,它也很符合中国人的家庭处事逻辑。
经常听到有人说,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一定不幸福。当然不是的,鞋子穿着舒不舒服脚最知道、对方合不合适你最清楚。
我有个朋友结婚是他妈安排相亲认识,分别相亲了女方家的两个女儿。他妈力推大女儿,聪明漂亮还结实,但我朋友却选择了小女儿,极瘦极瘦的一个妹子,他母亲极力阻止,说对方瘦不拉几,嫌一点福相都没有,最终他被惹怒了,跟他妈说,是我跟他过日子,还是你,如果是你,那我就去跟大女儿谈恋爱,从那之后他妈就闭嘴了,任由儿子去。现在俩人也结婚了,开开心心地过小日子。
我朋友当时对我说过一句话,我想这就是当初他为什么坚定选小女儿的原因了。
他说,尽管她不漂亮,但她真的是那个能陪我说话,能懂我的人,这就够了啊。
所以,说“不被家人祝福的婚姻一定不幸福” 的,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家长的认可,当然重要,但你不能把它作为太过重要的参考依据啊。
网上曾经有一个发问,特别发人深省,问“你还在按照你父母的方式生活吗”。是啊,时代变化太快了,父母看中的漂亮,未必就是我们在乎的外貌,也许我们更喜欢对方放荡不羁的朋克风;父母喜欢的老实能干,也未必是我们追随的对方品质,也许我们喜欢的就是对方竟然靠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还能赚钱,就像奇葩说上的辩手们。
再回到这个节目,陶虹提出了一个发问,“婚姻一定是一个样子吗”。
是啊,婚姻不一定是一个样子,婚姻的形式更不应该有固定的标准。不能规定,到了年龄就一定得结婚,结婚一定得拍婚纱照,婚礼一定得有司仪主持让双方家庭在舞台上哭得泪流满面,婚后必须得尽快生一个小孩。
就连法律说的适婚,也是说合适结婚的年龄,也没有非得说必须,但我们的舆论环境比法律还要严格。
这就是恐婚族不敢走近婚姻的真正原因啊。
婚姻没有标准答案,就像陶虹在节目里说的,“结婚是两个人‘合谋’的结果”,你们俩商量成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
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好像特别不喜欢包容的不同的样子。
在阿里巴巴有一座雕塑,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物雕塑,画像是穿着绿色军装,带着帽子,拎着邮差包,千篇一律的样子。
我们小时候在学校,穿同样的校服,做同样的操,学校不准奇装异服,不准奇谈怪论;我们父母更是要求凡是都不要出格,不要跟别人不一样。
就像马东在最后的总结里说的,“整个恐婚话题的核心,是这个社会有一种东西叫做应该”。
好在,这个社会是不断向前走的。就像大概一百年前,中国还流行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子足不出户。恐婚,大概也就是咱们这个年代特定的产物,也许当10后、20后他们这一代长大成人,恐婚这种东西早就成为他们听的玩笑话,笑一笑,都没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