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六点钟醒来第一件事看看外面做核酸的队伍长不长,已经两条队伍排了能有200人左右,抓紧叫娃起来去做核酸。孩子睡眼惺忪地穿好衣服,收拾整齐,出去排队。全过程都比较顺利,所以我心情大好。看着两个孩子按部就班地穿鞋,我突然意识到儿子最近好像不像之前不停地说话了。要知道儿子是妥妥的话痨一枚,只要清醒过来,嘴就开始不停地问,不停地说。这几天好像明显地话少了很多。突然长大了?深沉了?于是我半开玩笑地问儿子:“这两天怎么话少了这么多啊儿子?”儿子抬起头先看看我的脸色,估计是没发现危险,他答道:“妈妈,我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话说呀”反思孩子说的这句话,肯定是因为前两天我和他爸爸相继批评他总是在说话,遇到不怎么熟识的人也总是说个不停,说的都是些乱七八糟人们都听不懂的话。原本以为这么大的孩子说了就跟没听见一个样。没想到儿子听进去了,看着刚褪去婴儿肥的儿子想到了自己教的初中生,家长都在焦虑孩子不与自己交流了。他们小时候有没有被要求过不要说这么多没用的话呢?
这些被要求说有用的话的孩子把没用的话都说到哪里去了?都说给谁听了呢?学生在网上留下的那些不知所云的签名,学生之间都懂的那些网络热词,估计就是他们留给自己的语言吧。那些热衷于网络聊天,发动态,网恋,留言,看热梗,看段子等等的行为的孩子实际就是在获得一种表达的畅快感,但是他们很多人内心里实在太空洞了,所以他们说着我们都看不懂的“火星文”。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有用没用的评价,有用的杯碟,有用的碗筷,有用的节目,有用的……一切一切都要用有用没用来评判,哪些话有用就说,就听,没有用的就不要说,不听。但这些是我们成年人的规则,孩子的表达欲望是天性,很多没用的语言表达的是他们的诉说需求,并不是借由语言表达任何实际的内容。我们则无情地拒绝了他们的表达需求,生硬地要求孩子只说对生活有用的话。于是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变成了纯物质的:买吃的喝的用的,写作业,学习。除此之外,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灵魂追求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孩子和朋友在一起都聊什么?他们说的梗都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不感兴趣,慢慢的孩子们就失去了与我们交流的兴趣,与我们的交流更像是交接工作,有时是孩子让家长满足什么物质需求,有时是家长让孩子完成什么成长任务。想起了那句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话:“所有人都关注你飞得高不高,却没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成年人把没用的话憋在心里,变成对孩子的唠叨,变成醉酒后的鬼话,变成日记里的一页页文字,变成午夜一串串泪珠,孩子呢?他无声的崩溃在何时?我们的孩子都还比较小,还有很强的交流欲望,所以从现在开始多听孩子说,少评判,也不要帮孩子做决定,解决问题,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在说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他的问题了,是我们家长放不下。
孩子回家来的抱怨、吐槽、分享都是一种表达,如果我们急于帮孩子“解决”,你不会怎样怎样么?我给……打电话问问是怎么回事?如非孩子要求,家长不要马上采取这样的行动,因为孩子有时就是需要一个倾听者,他看到自己说完一件事,父母反应这么强烈。原来和朋友之间的矛盾就是闹着玩闹大了,中间自己的过错自己隐瞒了一部分,家长一打电话,把所有的问题都呈现出来,扩大化了,自己要面临的修复友谊的困难更大了,孩子内心是害怕的。可是不问不解决我们家长心里担忧,不知道具体情况着急怎么办呢?征求孩子的同意,孩子会觉得问题的解决方案他有决定权,告诉孩子我们打电话会怎样解决这件事情,孩子如果实在不同意,我们又实在不放心,可以在孩子不在跟前的时候了解背景情况。这是保护孩子表达欲望很关键的一步。很多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因为自己一句话就焦虑不安或者愤怒不已,孩子会自我归因,认为是自己惹怒了家长,给家长带来麻烦。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岁数大一些,自控能力更强了就自然不再将自己的表达欲望显露出来了。
知易行难,看到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废话”浪费时间而不学习,我们还是难免着急;听到孩子屡屡在一件事情上有困难,我们难免担忧,但这些都是孩子真实的成长。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给孩子自己解决困难的机会,就是我们作为家长所能做的最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