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课》中团体课:归属与宰制的吊诡。 超越预期。 超越是双方面的,团体课本身超越了我的预期,是针对“我们怎样过公共生活,我们应该如何在一起”的团体性问题展开的,而非我一厢情愿的团体活动课程形式那样单薄;而我的思考也超越了团体课本身,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为载体,学生在体验中具身学习,更加匹配这次生死课核心。 《Die Welle》(中译名:《浪潮》,2008年上映)是一部德国电影,荣登当年德国电影票房榜首位,获得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豆瓣电影评分8.7分。 秉承不剧透的原则,我们来剖析一下这部电影所依据的真实事件——“第三浪潮”事件。 第三浪潮事件,与斯坦福大学囚笼实验一样都利用了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扮演。相比较而言,第三浪潮的实验意义更加积极——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孤独的,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系,缺乏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注:希望了解斯坦福囚笼实验的可以观赏电影《死亡游戏》)。 值得反思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否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团体,积极的氛围。里面包括信任、关心、理解、支持、认可、赞赏与亲和。 昨天晚上在团体咨询中心,参与团体活动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感到大家虽然在一起相聚一两次,但是团体心理活动很神奇,大家越来越近,开始分享内心想法,开始远离手机,甚至有一位同学把手机都丢到地上去了。大家在团体心理活动中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深入分析自己的潜能,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从具身的角度进行学习。一个积极的团队,建立了积极的场,推进了团队中每一个人分享,打开心扉,站在一个主动的角度,去探索世界,探索自己。 期待了解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吗?主动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