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颖
最近我经常碰到朋友问我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什么?!你这个40+的选手,竟然称自己为511青年?!”
511青年是我对自己的一个称呼,也就是“我要要青年”的意思,虽然顶着40+的年龄,但是内心无比叛逆、无比童心未泯,所以还自称为青年!认为40+是中年人甚至老年人的朋友,这里吐槽可以有……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别人怎么求也求不来,你却随随便便写出这么火爆的文章?”
是啊,我自己也在疑惑的,《星巴克产品哲学折射出的8个人心欲望》发到我自己的公众号后,半个月阅读量也没到1000,但是在网上已经火的沸沸扬扬的了。
我没有任何与咖啡店有关的从业经验!
我未从事过任何和心理学相关的事业!
写文章曾经是让我最想逃避的事情!
那篇文章表面看起来真的是随随便便写出来的,随便到:这仅仅是我最近写的一篇作业而已。随便到:我没有写我擅长的汽车领域的内容。随便到:这篇文章火起来后我自己都懵了。
第三个问题:
“第一篇公众号文章这么火,你还自称苦逼的511青年吗?”
并不是我写了一篇爆火的文章,我就从此成为网红高枕无忧了,好吧?!我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啊,我的公众号还是要一周一篇原创啊。我还要学习怎么写好文章啊,否则爆火会变成昙花一现!
悄悄告诉大家,我的第二篇公众号文章至今阅读量也未过百,更没有公众号转发,现在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它了。囧囧囧~~~,哎呀,妈呀,赶紧自己总结总结吧,让好经验变成自己可以重复利用的硬道理,让我这个苦逼的“511青年”变成轻松的“511青年”!
总结将分成两篇来写:1、我做了什么,才能写出那篇火爆的文章?——今天这篇文章;2、从产品和运营的角度分析那篇文章火起来的原因——下周的文章。
今天这篇的主线是:苦逼的511青年,做了苦逼的“5+1”个准备,然后得到了“1”个好结果。下面慢慢说来。
第1个苦逼准备:
做有”钱“途的事情or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在大学毕业后心思念念想做企划工作。工作十年之后,尽管朋友们都纷纷转行去赚大钱了,我还在拿着不多的薪水苦逼地加班、改方案、做研究,而且一直做到现在还在做着……最近我才明白,我一直在做着看似没有“钱”途的工作,只是因为:我喜欢!我喜欢品牌企划的工作!喜欢到——在想到好的idea的时候,我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头皮发麻、说话声音会颤抖!喜欢到——写企划书的时候经常忘记了时间,一抬眼,天已经黑了,办公室的同事已经寥寥无几了!喜欢到——别人在喝咖啡,我在观察咖啡店。
七年前我开始喜欢上积极心理学:当别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时候,我一手握着扶手、一手拿着心理学的书啃着;当别人抱怨世界怎么怎么不公平的时候,我选择了找心理咨询师学习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当别人在家里唉声叹气自己的委屈的时候,我在家里写心理咨询后的正向感受……虽然我没有因此而赚过一分钱,但是我就是那么执着地喜欢着。
我因为喜欢品牌企划而收获了很多品牌的洞察,我因为喜欢而让自己学习了很多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是,有一天我把这两个喜欢的事情结合在一起,变成了星巴克的那篇文章,居然还在网上火起来了。这就是喜欢的力量。就像是有人遇到了喜欢的异性、小朋友们看到了漫画书,那种全情投入劲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做喜爱的事情会让自己更容易做好!
第2个苦逼准备:
现状足够好,还需要走出舒适区吗?
我做品牌企划的那家公司是世界最顶尖的广告公司之一,在其中工作了11年之后,我有了个小职位,薪水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我不辞职,大概也能一直做到退休吧。
但是我却在三年前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感,世界在飞速进步,我自己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尝试去突破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在百般纠结后,我终于在去年选择离开了这个很多人都羡慕的公司,我以41岁的高龄裸辞了。当时我的家人和一些朋友看来,我做了一个“没事找抽型的决定”。
在很多人以为我会迅速找到一家职位更高、薪水更高的公司入职的的时候,我一个人飞去美国加拿大玩儿了近一个月,而且还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回国后的五个月里,还陆陆续续去了小资情调的清迈、金秋十月的九寨沟、繁华大都市香港,还回到广州探望朋友……
在很多人认为我这半年的时间里,玩得多潇洒的时候,我其实在边玩边准备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当很多人都以为我会转行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又转身回到了品牌企划工作中……
所有这些出人意料的举动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不断踏出舒适区的勇气!我知道,满足于看似足够好的现状是容易的,但是我想要让自己更好,所以我就必须走出舒适区,不踏出舒适区,我永远不知道我有没有可能棒一点儿,更棒一点儿!
所以我努力尝试着不断踏出舒适区,尝试做一件过去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比如,主动承担一个没做过的项目,做了一次或两次以后,我发现改变自己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第3个苦逼准备:
40岁的人跟着20岁的人学习,是不是很2?
在辞职后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学了很多东西,比如我去上教练的课程,我去考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我看各种各样的杂书,吸取财经政治类的时事要闻,我开始学习运营的知识、我最近参加的馒头商学院和苏杰老师举办的《产品家读书会》……
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跟着比我年轻许多的人学习,比如苏杰老师比我年轻,比如《产品家读书会》的同学们都比我年轻,但是跟着苏杰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原先真的是井底之蛙啊,那么多的新的事物、那么多的有理想、有抱负、也有能力的8090后选手们,是那么的光彩夺目!有那么多值得我学习的宝贵的东西!
学习也不仅仅是“跟着大能人学习”。环顾一下四周,我发现我的周围就有很多各种领域的能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都有我学习的东西!学习永远不是个很2的事情。
第4个苦逼准备:
在某一领域专精尖or多领域的杂学?
在鸡汤界有个说法:清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然后围绕这条道路去积累,你会更容易成功。虽然我在鸡汤界混了7年,但是40多岁还在叛逆的我没有一直沿着我熟悉的老路——品牌企划上走。
我看似漫无目的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实际上我一直都在两方面努力着:1、拓展我的知识面,比如经济时政要闻、各种杂书、产品经理/运营经理的知识体系;2、没有给我带来过金钱但是却异常我喜欢的东西,比如前面提到心理咨询师考试。这种漫无目的地乱走走,没想到给我拓展多了一条路出来——公众号码文章,还真的有人爱看呢。虽然现在粉丝数有限,但是我也要以越来越好的文章回报给我的这些粉丝!
积累并不意味着只在一个领域不断钻下去,还在于多领域的杂学——也就是近来非常火的斜杠青年的概念。多领域的积累逐渐在我的工作生活中运用起来了,而且有的还派上了大用场!如果有人认为我所做的事情无用而嗤之以鼻,那么我这个40+的叛逆选手可能会回一句“你怎么知道这些不会为我所用”!
第5个苦逼准备:
习惯那么顽固,我能打破它吗?
作为一个40+的选手,我养成了很多习惯,比如我习惯了写不好作文。即使我工作后经常要写企划书,我也仅仅习惯于写专业性的、类似于教材的文章。
当参加了《产品家读书会》后,我居然还要每周一篇写作业,这对于不太善于写文章的我来说,是有多么多么地痛苦!我需要很刻意很刻意地练习自己的写作技巧,别人写一两个小时就写完了,我却需要留出一整天写作业。在有人看来就是给自己整事儿啊!但是在一篇一篇写下来之后,我发现我真的越写越好了,《星巴克产品哲学折射出的8个人性欲望》就是其中的一篇作业,真的就是一篇作业而已,只不过在这周这篇作业被苏杰老师评为了优秀作业!
打破习惯确实不容易,比如我按照我习惯的路子写了第二篇公众号文章后,至今也基本无人问津。所以我现在坐在这里“刻意练习”其他方式写文章”的能力,对我来说就是刻意练习,我相信我会越写越好,让爆款文章不只是昙花一现!
比我优秀得多的人,比我更拼命地刻意练习着!比如篮球天才科比每天刻意练习,然后才能成为伟大的篮球运动员,是吗?那么,我呢?我有什么理由不刻意练习呢?!
上面的5条确实让我将原本不擅长的变成了擅长的东西——我开始擅长了解一些陌生行业,比如咖啡店市场;我开始擅长洞察人性背后的一些东西;我甚至开始擅长码文章。但这样就足够了吗?
第5+1个苦逼准备:
擅长了某项技能后,只要等风来就可以了吗?
在我这七年的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考虑把我的心灵成长经历分享出去,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哪怕是一点点帮助。但是我又不想放弃我热爱的品牌企划工作。即便是在去年我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的时候也不知道我究竟会用心理学干些什么。
我走进《产品家读书会》学习的过程中,我似乎找到了正向利用的可能性——“从心理学角度写品牌营销的文章”,《星巴克产品哲学折射出的8个人性欲望》就是正向利用带来的正向结果!以正向的信念去利用我所擅长的,老天爷会将结果以“超乎想象的惊喜”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未来也许还会出现其他可能性,我会以开放的心态来拥抱那些可能性。
上面阐述的“5+1=1”的概念就是我自己的一些心得,所以我把自己这个无比叛逆、无比童心未泯的40+选手称之为“511青年”(我要要青年)。
我要:做我喜欢的、走出舒适区、不断学习、长时间多领域积累、刻意练习。我要:正向利用。我要要:拥有正向利用的力量,迎接“超乎想象的惊喜”!
我必须有方法地、非常努力,才能够看起来毫不费力!
“511青年”是一种“暗爽”的苦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