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决策模型中的批判-评估型推理判断是非常有实用性的。整个决策过程和模型中所提到的10个步骤清晰、明确,环环相扣,从各层面多维度地进行了指导和建议。
伦理敏感性的长期养成
首先摘抄一句很认同的的话“咨询师还需要对自身进入精神健康行业的价值取向和动机进行反思。伦理敏感性不仅仅有赖于专业的伦理知识和背景,同时也依赖与专业伦理相一致的个人准则和处世哲学。符合伦理的专业人员首先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在之前的课程中,老师提到很多人选择走进这个行业的初衷是“帮助他人”, 结合近期所学我深感知,作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仅仅“善良”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咨询师需要以“专业”的态度时时保持伦理敏感性,公正、公平、谨慎地对待每一位来访者,那些愿意将拨开自己内心与咨询师对话的人,那些可能包含谎言还有偏执的患者,还有那些脆弱到需要寻找依赖(治疗师-患者综合症)的人群。时刻记住保持伦理敏感性,将这一原则浸入到每一日的工作中和思考中,必不可少。
在寻找真相的途中保持伦理公正性
厘清实施原则和社会背景信息,寻找事实的真相,然后确认核心的问题帮助决策。这里充分体现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感“, 与来访者的持续交流、带着共情心结合专业的技巧,层层拨开迷雾寻找真相,这个步骤就如在山洞中穿行,咨询师竖起耳朵仔细甄别那遥远的娟娟水流声,或是闭上双眼感受丝丝微风,去除一切干扰和诱惑寻找最终的出口。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咨询师保持敏感性是否存在伦理两难问题,这是在寻找真相的前提。
始终遵守“持之有故”
法律法规,心理咨询相关的专业标准等查询,需要时查阅相关伦理文献。我认为这个步骤对于初学者/比较新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必要步骤。有所依据,而且之前章节还提到过,心理咨询师需要不断学习来加强专业性,这也“责任感”的一种表现。相关伦理文献的日常阅读应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案。
几个原则,自主、无伤害、善性、公正、诚信等原则中感受比较深的是无伤害原则,所有原则都应该遵守,但是“无伤害”原则应该是难度比较大的,也是最考验一个心理咨询师胜任力。我们不能保证每一次受访者的体验都是愉快的,这要求咨询师是自信的,同时也是谦虚的,需要洞悉,预估风险的能力,并且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如果感到胜任力不足的时候,也需做到及时向督导/有经验的同事谦虚请教。
反思、回溯及自我成长
来自老师很好的建议,在每次心理咨询开始之前增加一个“仪式感”的环节来提醒和监督,在每次咨询后进行反思、回溯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加深对伦理原则的认知,以及敏感性的加强。
困难及应对方式:
这里对于我觉得可能有以下两点困难。
第一点:一旦咨询师发掘到伦理问题存在的可能性,就需要通过对社会背景等综合分析,抓注问题的核心,帮助判断和决策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标准问题,通过多久?来访者是否愿意相信咨询师而将所有的背景信息进行阐述?来访者是否没有带有偏见地进行了事实描述,和自我心理活动的描述等?我目前会担心的点有这些,因为在前几章学习中我感受到,作为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是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比如我们去交流的方式并不是“朋友”的关系,这里要求保持客观性,并有一定的权力差异性。这不同于以往我们与周边亲密的人的交流方式,需要从内心进行转变,专业的方式来进行沟通,需要在保持共情的同时将更多专注力放在挖掘”真相“上,在不批判的状态下做出决策。
第二点:“无伤害原则“,这里我觉得难点是看到一些案例,在刚开始的时候心理咨询的过程好像会看起来对来访者造成一定的”表面伤害“,而心理咨询师需要有能力来判断这种伤害的程,去扭转这个看起来并不愉快或者不顺利的前几次沟通状况。更关键的一点在必须”打破“保密性原则的时候,会对来访者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最后还有伤害范围,课程中提到的对于未成年人来访者经常要考虑到的是对于“整个家庭”的上海范围。时时将无伤害原则放在优先级是对心理咨询从业者的要求,但是在我看起来这里是真正考验咨询师耐心、善心、信心和专业度的关键点。
应对以上两点我预知的困难,最基本的方式是不断地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参与更多的案例,以及想督导寻求帮助。从网上看到过其他咨询师博客上的一段话,颇有感触。这段话看起来是宏大的,略带悲伤但展现出的那种坚定之意让人感动。
“无论我们参考了多少伦理规则、法律、文献、先例,寻求了多少同辈或督导的建议,而后有了多少的思考和决定,最终可能还是会遭遇无法避免的冲突。此时,我们只能依靠我们前期持续的伦理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伦理底蕴、培养起来的职业素质,独立思考、判断,做出我们自己的有些孤独、甚至有时还略显悲壮及冒险的决定,来平衡所有可能牵涉到的方面,包括我们自己,让伤害限制在最小的程度上。” (参考博客:http://www.chanxin.net/archives/1336)
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始终保持那颗初心,将伦理决策模型变成自己的形式理论和依据,融入日常,不要把咨询中的伦理相关的决策变成“冒险”,才是善行,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