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

“四轮驱动”打造“三强”研究生党支部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案例简介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支部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克坚克难的堡垒。而我们身处日益变化的当代社会,学生党员特点在变,如何结合时代特征,构建创新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强化广大研究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让研究生党支部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也变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研究选题。本案例旨在通过“四轮驱动”引领研究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创新,依托现有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支部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新载体,将形式传统单一的学习模式切换为多渠道、角色转换的新兴学习模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党员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广大研究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发挥党建促学风、党建带团建的龙头和辐射作用,进而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实现“强党员、强支部、强学院”。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主要做法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以“同过政治生日”为教育载体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支部开创性开展“同过政治生日”活动,根据学生党员入党日期列出党员“政治生日”,及时掌握每位党员“政治生日”时间,精心制作“政治生日贺卡”,将入党誓词及支部寄语作为政治生日贺卡主题,每年固定时间通过党员大会给全体党员同过政治生日。通过“同过政治生日”活动不仅提醒支部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增强学生党员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同时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研究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提高支部的凝聚力,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以“党建+科研”双促模式为教育载体汲取理想信念之钙

支部全体党员均为我院博士、学术性硕士研究生,通过“研途有你”系列活动,坚持以党建活动促进学术科研成果交流,以学术成果产出促进支部党员模范引领的“双促”效应打造“党建+科研”型党支部。支部围绕本身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围绕电子信息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瓶颈,支部研究生党员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等学科竞赛及奖励10余项。支部还定期开展“研途有你”系列讲座,邀请教工党支部教师、优秀毕业生代表和支部优秀党员通过党员大会的形式为支部全体党员开展专题学术讲座,通过优秀事迹的分享,帮助支部研究生党员拓宽学术视野,树立科研榜样,目前活动按每半年一次的频次已开展6次,效果显著。

[if !supportLists](三)[endif]以渠道多元化、角色转换化的时政理论学习为教育载体燃烧理想信念之火

支部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结合“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支部成员多渠道多样化地进行以“政策理论学习”为主题的参观学习。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电影、专家授课、老党员讲课、支部成员分别备课等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学习模式,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合作讲党课”模式,组织支部党员就时下热门的主题教育,每人分别备课一个模块,通过背景收集和课时演练,进一步发掘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汲取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储备。同时依托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做到观学结合,从细节来影响支部成员的理论修养水平。本年度分别组织成员赴广州市起义烈士陵园参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进行参观学习;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员同志们对数字科技前沿领域的了解和认识,组织支部参加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思创园的教育资源,组织党员在启林思创园参观学习,以“微党课”形式由四名党员分别授课。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专家、邀请学院特邀组织员进行主题党课、分享等活动。

[if !supportLists](四)[endif]以积极服务群众为载体紧握理想信念之匙

积极引导支部研究生党员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将“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理念贯穿研究生党支部的活动中,培养研究生党员自觉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致力于打造一支“做得实、拿得出、叫得响”的党员队伍。号召支部党员积极投身优良学风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支部两名党员担任学院兼职辅导员,协助开展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结合研究生党员的特点和专长,开展考研答疑、论文指导等志愿服务,助力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工作,与学院本科生支部开展共建活动,为本科生解答关于考研准备、专业课学习方面的疑问;组织支部党员加强与新生交流,参加学院组织的“党支部联系排”活动和“优秀党员到班级”的宣讲活动,通过入党联系人制度,支部党员深入班级、宿舍,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沟通与交流,重点在思想政治领域与学习领域给予引领与帮助。结合时政,鼓励并参与新生相关话题讨论,引导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依托学业互助,对成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也进一步增强了支部党员的服务意识,为组织发展新鲜血液打下坚实基础。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工作成效

通过“四轮驱动”将党建工作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高度结合,激发了基层党建工作新的活力,达到了“强党员、强支部、强学院”效果。

一是通过“同过政治生日”活动,政治引领力显著提升。支部党员收到一份“意外”的“生日”礼物,支部成员的组织归属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增强了学生党员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坚定了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为以后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支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去。

二是通过“党建+科研”双促模式,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显著提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角色反转的学习模式突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授课者与听众的角色限制,在学习形式、载体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学生党员线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线下备课授课的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查询、分析,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从而获得自身的提升,同时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积极学”,在潜移默化中去坚定支部党员的理想信念。支部党员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科研竞赛、志愿服务中持续发力,为学院科研建设、学生工作、文化育人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一支可信任、可依靠的模范队伍,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显著提升。

三是通过积极服务群众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显著提升。支部党员在多个方面表现突出,涌现出多个先进典型。支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服务活动以及学院的“传帮带”学业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部党员踊跃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全体成员的服务时长达到一千多个小时。支部还安排优秀党员与新生交流学习,不仅增强了支部党员的服务意识,发挥着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可以通过“老带新”的纽带作用,加强支部的传承建设,强化思想引领,落实党员责任担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