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机会去中关村的各种互联网创业咖啡馆,不管遇到的是怀揣着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还是手握巨额支票寻求下一匹千里马的投资人伯乐,在任何一场交谈开始的五分钟之内,基本上你总是可以听到「刚需」和「高频」这样的词汇。
非常直观,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其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的是「刚需」,则意味着一定可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顺着这条线就可以脑补出海量用户因为需求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滚滚而至的曼妙图景;进一步地,如果创业者提供的服务所满足的用户需求是「高频」的,则意味着用户不仅会滚滚而来,还是来了又来,一段时间内不断重复使用,顺着这条线就可以脑补出大规模的用户使用量持续发生,完美的增长曲线扑面而来的美好未来。
然而,真实世界是这样子么?
抛开抽象的概念不谈,我们先看典型的例子。互联网市场的巨头们,google、facebook、腾讯、阿里,他们各自面向消费者的主营业务是在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是刚需吗?是高频需求吗?
以google为例来看,最重要的单一业务是搜索,满足的是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
如果要单纯地判断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是否刚需,需要关注用户获取信息是用于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否存在备选的信息获取方式;要判断信息获取需求是否高频,同样需要关注用户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需要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的问题出现的频率。
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似乎很难抽象地判定通过搜索引擎来满足的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是否是刚需和高频需求。
将视角切换到google持续获取和保有用户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来看,问题的答案会更清楚:google定义的并不是简单的满足用户信息获取的需求,而是相比较于已有的信息获取方式——如平面媒体、电视、门户网站等——其所提供的信息获取服务更为高效,结果更为精准,成本更低,获取信息的集合内容更丰富。这个答案里面,google通过搜索引擎这一产品形态所满足的用户需求,是否刚需或者是否高频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点在于提供的服务是否给用户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再看facebook,最重要的单一业务是社交网络,通过网站或移动端应用来传播自己的个人相关信息,以及通过网络来了解各种好友和相关组织、个人的信息并互动。所满足的需求简单讲就是用户的社交需求,细分下来包括个人的信息发布、好友的动态获取以及个人与他人的互动。
理论上,无论是笼统地讲社交,还是细看个人信息发布、好友动态获取、与好友互动,都存在诸多的解决方案。网络社交是不是用户的刚需?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只有当通过社交可以给用户产生更多价值时,用户才会选择使用社交网络产品,进一步地,当一个人的朋友都在一个网络内时,他就很难再转移到其他地方。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抛开产品解决方案,很难抽象地讲清楚用户的某一需求是否刚需。
那么,是否刚需就不存在了呢?其实也不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交友、求医、出游、娱乐,无一不是刚需。只是,几乎所有刚需都在前互联网时代存在明确的解决方案。因此,抽象地讲一款新产品是否满足了刚需并无意义,关键还是在于新产品的解决方案相比较于已有解决方案,产生了何种程度的提升。除非是长生不死药这类满足以前从未得到解决的问题的产品,否则单纯讲产品所满足的需求是否刚需价值十分有限。
做快消品网上超市的一号店和做医药代买配送的要给力,所满足的需求虽然都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刚需,但与已有解决方案相比并没有产生太多的价值提升,因此最终并没有发展到比较理想的状态。而腾讯的游戏、今日头条的新闻阅读,虽然满足的需求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刚需,但与传统的需求满足方式相比,提供了更好的体验或者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反而获取了更大规模的用户使用量。
小结,决定一项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是否可以大规模获取用户使用的关键,并不是该产品满足的是否是刚需,而是该产品与满足相应需求的已有方式相比,是否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