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低欲望社会?
指一个社会中,国民(尤其是年轻世代)对消费、婚育、职业发展等传统生活目标的欲望显著衰退,形成集体性“低动力”状态,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社会活力下降的长期结构性困境。这一概念由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以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为典型,揭示物质丰裕与精神空虚并存下的社会转型危机。
二、低欲望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
1. 消费保守化与物质欲望消退
消费降级:年轻人摒弃奢侈品、房产、汽车等“大件消费”,转向平价商品(如优衣库、无印良品)和二手经济(日本二手交易占比超35%)。
储蓄偏好:即使利率趋零,家庭储蓄率仍居高不下(日本储蓄率约35%),形成“流动性陷阱”——资金滞留银行而非流入市场。
虚拟替代:游戏、动漫等虚拟消费(市场规模1.5万亿日元)替代实体消费,互联网满足社交需求,弱化现实消费动机。
2. 婚育意愿低迷与家庭结构瓦解
不婚少子化:日本30-34岁未婚率男性达55.8%、女性达38.3%(2020年),总和生育率仅1.3,年出生人口跌破80万。
低接触社交:年轻人更倾向“一人居”(独居户占比38%),通过社交媒体维持浅层关系,逃避婚姻责任与经济负担。
代际断层:父母辈的奋斗叙事(如“昭和男儿”)与子代的“平成废宅”形成价值观对立,家族传承纽带断裂。
3. 职场动力衰退与社会竞争回避
躺平文化:年轻人拒绝“过劳”晋升,非正式雇员占比40%,追求“低压力、低收入”的工作模式。
企业僵化:终身雇佣制瓦解后,日本企业创新能力下降(研发投入/GDP从3%降至2.5%),年轻人对职场上升通道失去信心。
低增长预期:长期通缩环境下,个人与企业均形成“紧缩惯性”——不投资、不扩张、不冒险,经济陷入“低欲望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