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它不会在“说服”的土壤中生长,也无法被强迫,也不是追求回报的结果。只要存在任何模仿或者服从,它就不会显现。只要有恐惧她就不会存在。善是通过行为体现的,而这样的行为是基于敏感。善是在行动中表达的。整个思想运动都不是善。思想这个复杂的东西需要被理解,而正是这个被理解,让思想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摘自《教育就是解放心灵》P3)
只有感知才是最真实的,但是我们总是用理性压抑感知。从孩童时代,我们就是感知的动物,直到成年,我们被教育成为更纯正的理性的人,却离善越来越远。最近有篇文章的标题大意如此:我们的教育在培养比贪官更可怕的利己主义者。我不想特别评价,只想摘录。
“善-为了大道至善之美,自由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善”深层次的解读。新华字典对“善”的解读是: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好的行为、品质;高明的,良好的;友好,和好。
比较不难发现,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善良”,不是经由对客观的评估,对利弊过失的考量做出的一个行为。但是我确信只有自由才有机会绽放出“善”,只有自由才能滋养敏感的心智,从而有了由心而发的行为,“人之初 性本善”,也许这只有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才会发生不经由大脑,只发在内心的善行,但成人能够理解这种善行的人又有多少,呵护善需要自由,而缺乏自由的教育环境无法孕育出真正“至善”的人。
善没有对立面。为了善而与恶进行斗争,这并不是善;对模式机械式的遵守也是肤浅的,并不是善;经过利弊评估后产生的动机和行为,也不是善。通过否定善所不是的这些方面,才有可能理解善,善也才有可能出现。善是通过行为和行动,是在关系中体现的。发乎于天性中爱的呈现,才可能称之为“善”,它不是指向一种行为,而是这种行为发生后建立的关系所展现出来的美好。善没有对立面,善就是一种完美的呈现,一种合一的境界。没有强弱、贵贱和高下之别,却有阴阳互补的美妙之意。
善本质上就是没有自我,没有分辨你我之别,也不跟随行为的惯性而为之,善只在行为当中。当然,无为而为,也会是一种善。人的行为总是建立在预期之下的,而预期是基于我们累计的知识做出的判断,这时候我们是为了“善果”而为,比如大肆宣传的公益活动,这并不是善,最多只是伪善。
有时候真正的善,也可能会被看作是“恶”,那是因为太多人误解了“善”。正确的行为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无法做到无我,不受名利和世俗的偏见的影响而为之。我们的行为都是基于经验和知识,无论知识还是经验都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累计,随大流是最容易的,从而我们因为学习和模仿,越来越机械化。那些层层叠叠的知识和经验,慢慢地幻化为一根根绳索,束缚了我们的心智,甚至感知,那依托于之上的行为也必然是机械化的。
为了达到善的美好,自由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追求自由而自由,也是不自由的,放下一切的跟随的追逐,让自由慢慢地生发出来。“学习”和“模仿”是我们不自由的核心,带着质疑去了解种种知识和经验,带着最原始的能力去感知万物,避免知识和经验的阻拦,用感知去行动,在行动去建立关系,并持续的感知,一切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二手的,唯有感知是自己。
你必须去发现自由,别人无法告诉你,无法传授给你,你也不能从榜样那里学到它,因为那样就成为了模仿和服从。那么你就完全失去了自由,而善就不存在了。向自己的感知学习,你就会遇见通往自由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