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写作日更第8天,对前一周作一个简单总结。
一开始想要日更,是因为能量日记的记录太过碎片化,记录满一个月后感觉没有了新鲜感。于是想要升级下挑战,把日记改为每天表达一个有思想的主题。
头三天挺有压力的,因为期望值比较高,虽然嘴上说不求质量只求完成,但还是不想写出来的东西太水,自己都看不下去,更别提跟小伙伴们分享。
后面渐渐找到思路和节奏,把写作主题聚焦在三个方面:
1.当日见闻和思考,不吐不快那种;
2.欠下的作业,如给自己的信、答群友问等;
3.学过的课程或知识点,特别想跟人分享那种。
来源锁定了,漫天发散、无从选题的情况就有效避免了。如果当日没有1和2,就从3里面快速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表达。
这时候日更的目的更进一步明晰了:一是自我表达,记录生活、整理思考;二是作为一个与朋友沟通的新渠道,相对完整地交流想法;三是回顾学过的知识,通过输出深化理解。
总结起来即是:当前对我而言,日更只是表达方式、沟通方式、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而已。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压力呢?让写作回归常识,正常地表达、沟通、学习就好了。不用非想着憋个大招,写一篇立意多高远、内容多深刻、形式多新颖的文章来。因为那不是当前的核心目标。现阶段写作重点是向内探索、梳理自身,而不是向外扩张、影响他人。
影响力或许会是一个副产品,但如果刻意去追求,反而失去了初心,文章也会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一周起直至春节前,因为要排练、表演节目,写文基本只能安排在凌晨前后的1-1.5小时。时间有限,没空过多纠结思考,也没空精心谋篇布局,只能简单地围绕一个主题,把想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
这种条件限制很有意思,反而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力和创造力来。比如《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之前思考了一两周都无从动笔,这次顶着日更压力就一鼓作气完成了;比如最近找到节奏,晚上写文、早上发出、择机修改,付出的时间相对更少,但Leo居然表扬我写作能力提升了,更有场景感和整体感。
让我想起小马宋老师一篇文章《主动给自己制造困难》,也提到了限制条件下更容易产生创新:
生存环境过好的地方是无法产生文明的,因为这里的人类不需要创新就可以吃饱肚子,文明产生于挑战和应战……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公司很难出创新,因为他们开始创业的条件太好了。为什么中国古人写文章惜字如金、也是一个道理,因为竹简上写字太困难了。所以竹简上产生了《诗经》,电脑上诞生的是网络文学,手机短信上诞生的是段子,书写越困难,文字越精炼。
同时想到鼓励阿金和Neo去当大教练的事。他们一开始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还没有准备充分,面对挑战有点退缩;但一旦进入角色,演好戏份的压力倒逼他们更专注地提升自己,进步反而更快、更明显了。
小马宋和辉哥文章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从来不会精致排版,也不会堆砌辞藻,更不会长篇大论,篇篇质朴无华,直奔主题。但他们用人生阅历写就的每一句话,那可都是真知灼见,我每一篇都会仔细拜读,都会深受启发。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遵循常规写作套路的文章,起承转合精心设计,标题自带爆款气息,内容动辄几大千字。这类文字读得多了,反而会有点审美疲劳,没有耐心仔细读完。
由此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写文章跟做演讲一样,形式不重要,篇幅不重要,内容才重要。如果你传递的是一个有价值的思想,那么用什么方式传递不是关键所在;如果你传递的思想毫无价值,那么不管多么精美包装,它也不会产生更多意义。
在我发出日更邀请后,星球伙伴李慧和梁珣表示想要参与。现在一周过去,两位日记暂停了,但文章暂时还没有发出来。我猜测她们可能正在面临过高期待的内心冲突,所以迟迟无法下笔吧。
希望这篇小小的阶段性复盘,可以对两位有点启示。
写起来,发出来,先保量再提质,改变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发生了。